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洋务运动之我见摘要:在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双重压力面前,清政府为挽救自身危机清政府为挽救自身危机,一部分官员: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运动轰然开幕,然而却又黯然退场。关键词:洋务运动起因内容影响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路,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权的督抚方面。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建海军、办学堂、派遣留等。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船舶修造厂。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主要的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创办海军:1875年清政府决定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5年,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新式学堂的出现: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最早创办的是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同文馆,至189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达20多所。并选派了大批留出国深造,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回来后大多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并不在于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才是战败的主要根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2.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高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但排斥与拒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作为保证,这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他们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已经开始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藩篱,萌芽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但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4.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从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改良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虽然这些学堂规模不大,学员较少,但毕竟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还有就是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良派还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从1872年起,改良派通过清政府先后大规模向美、英、法派遣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回国后,都以其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有就是办刊译著,这不仅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融合。而且使改良派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就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四.结语滔滔江水流,洋务运动虽然已是历史,也失败了。然而,它还是留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让我们联想到“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留下了,“自强”,“求富”的字眼。这也给以后的促使以后爱国志士的反思,带来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一步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更应客观,面对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真正读史明智。为中华崛起而做出贡献。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