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浅谈美学何以产生于西方而不产生于东方
浅谈美学何以产生于西方而不产生于东方摘要:在人类科学的天空中,有一片区域特别引人注目,这里星光灿烂,绚丽无比,有的星星明亮耀眼,有的星星晶莹如萤。但是,这里却远离其他科学的领域,这里没有中心、没有秩序,充满了象浓雾一般的星云。这样一片区域就是美学。美学这门学科是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创立的,但是实际上人类对于美的研究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美学的历史只有250年,为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最初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文章从西方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来谈论一下。关键词:美学美的探索美学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柏拉图的发问“美是什么”。正是这一问,开启了全部美学的历史,它作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激励着历代美学家、哲学家们进行不懈的努力。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西方“美”的探索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来寻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偏重于美的形式的研究,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圆形中最美的是球形。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发现了所谓“黄金分割”规律,而获得关于比例的形式美的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他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美的事物的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看出他的“整一性”,也就是在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的关系。2、从客观精神上寻找美柏拉图提出美是理论,是现实中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源。是宇宙中第二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他认为有三个世界存在。一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纯精神的理念世界或者是理式世界;二是因模仿理念世界而存在的感性现实世界;三是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例如理念中的床、现实的床、艺术中的床,现实中的床是理念的床的影子;艺术中的床是现实中的床的影子;艺术和真实隔了一层,是影子的影子。他洞察到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以假当真”,即以假的形象来“冒充”真实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形象来“冒充”现实事物和生活,这正是艺术的根本所在。3、从主观精神上找美英国18世纪经验派美学代表休谟提出美即快感,强调美是一种心理感受。立普斯建立“移情说”,解释非生物同样也具有表现性。“当我将自己体验到的压力和反抗力经验投射到自然当中时,我也就把这些压力和反抗力在心中激起的情感一起投射到自然中。这就是说,我将我的骄傲、勇气、顽强、轻率甚至我的幽默感、自信心和心安理得的情绪都一起投射到自然中。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向自然所作的感情移入才能真正称为“审美移情作用”,美在于感情的投射。中国“美”的探索在中国甲骨文中,美字被描述为两种形象,一是“羊人为美”,被解释为图腾。一是“羊大为美”,为一种生活。他们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结果。吕荧指称美为人的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蔡仪认为美为客观的,物的形象的美不以人的意识而变。就如同山川大江之美,不为人的意识所转移。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曾写小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进而说明琴声不在于主观,也不在于客观,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美学何以产生于西方1、西方之美学有基础西方对事物的本质有追求,美学就来源于古希腊人对于美的哲学追问,他们认为事物的本质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定义”。西方知、情、意结构引出的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18世纪的古典美学认为:人的认识机能分为高级和低级,前者是思维,后者是感觉。前者是清晰完善的,后者是模糊残缺的,于是感性认识方式别冷落。到了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后又完成古典哲学的三元结构。对于心理知、情、意有了明确划分。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七门艺术既同为艺术,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就是追求美,形成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对于各门艺术有了统一定义。2、东方不能使美成学(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化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语言与外物的关系上讲究“言不尽物”,在语言与内心的关系上讲究“言不尽意”。客观事物可以认识,但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没有一种语言表达可以用公理和定义与一个对象完全对应。例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美学的第二个基础是对心理主题的分类。知情意的不可能划分,决定了在主题方面不可能有一个领域来研究。美学的第三个基础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在我国古代,各种艺术门类地位不平等,甚至是一些艺术门类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其中以诗文最高;绘画、书法则是士大夫的个人情趣;建筑和雕塑由于涉及匠人,地位偏低;音乐趋于三级。根本不允许有发展的空间。参考文献:[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次,[2]费德勒《论艺术本质》,[3]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5]立普斯:《美学》《审美移情作用》,[6]朱光潜着:《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一版,1979年5月第二版,[7]柏拉图着:《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9月,[8]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着:《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3版,
本文标题:浅谈美学何以产生于西方而不产生于东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