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80年创刊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西方学者几千年前就开始研究隐喻了,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开始将隐喻与人类的认知相结合,我国学者先是介绍、翻译西方语言学著作,进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语法隐喻、语音隐喻等理论研究国内的汉语语料,同时也发现了认知隐喻的不足,进行了多模态隐喻研究。可见,隐喻理论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文旨在梳理其中的一些著作和理论,以期对隐喻理论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一、西方隐喻理论研究概况西方几千年来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将隐喻作为“一种修饰性的语言形式”,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理查兹最早提出互动理论,布莱克完善该理论,他们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后继者们的学说总结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将隐喻研究从纯语言形式转向概念图像。1979年,迈克·雷迪在“传导隐喻:语言中关于语言的框架冲突的个例”中提出“传导隐喻”,重视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联,但认为词、句本身有意义,独立于语境。该理论可以弥补传统隐喻理论的不足,传统认为一种语言的所有概念都是本义的,不是隐喻的,但雷迪认为隐喻基本上是概念的,常规的。其他学者对“传导隐喻”的质疑:1.赖考夫认为听者不但接受了说话者所传送的同样的信息,还融入了深层感情;2.兰盖克认为说话者传送给听者的只是音波;3.布莱克认为“管道隐喻”的框架理论不可证;4.沃契认为管道隐喻具有单向性,所谓的“接受者”认真听,才会有真正的对话。1○1980年,乔治·赖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首次提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2○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概念隐喻从认知的视角考察隐喻,与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大为不同,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变异形式转向人类的认知规律,构建起全新的概念世界。其他学者对概念隐喻的质疑:菲尔墨发现了隐喻的不连贯现象,如英语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时间组织模式,虽然可以解释这两种用法,揭示其中并无矛盾且存在许多微妙的联系,可是没有排除概念隐喻受文化的影响。1987年莱考夫的著作《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把概念隐喻推向更高的学术地位。1989年,莱考夫与特纳发表《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把诗性隐喻纳入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论述诗性隐喻在“基本隐喻”的指导下运作产生。他们认为人类用已经掌握的基本隐喻的知识去理解诗篇,我们的概念系统有各种图式和隐喻,它们是现成的观念工具。对“基本隐喻”的质疑:1.“基本隐喻”是一个文化的成员内的普遍概念库存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概念是否存在一致性;2.用常规来解释诗性隐喻是不可能的;3.没有解释不同读者的不同理解或者部分读者会出现的理解困难的情况。3○格特力将隐喻分成死隐喻、被掩埋的隐喻、沉睡的隐喻、疲惫隐喻和活跃的隐喻。前四种由于使用得比较频繁,成为较为固定的用法,已是词汇隐喻研究的主要对象。概念隐喻是将隐喻源的认知图投射到目标域上。那么词汇隐喻研究对象的范围就小于概念隐喻,它以隐喻的方式扩充词义的义项。1989年,E.F.Kittay在《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一书中提出“透视观”,该理论认为隐喻提供了对目标概念的透视。20世纪80年代,吉勒斯·福科尼耶在他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中首次提出心理空间和注射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可称为输入空间,运作结果是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该理论扩大了概念隐喻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莱考夫的映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的思想集中于《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及与特纳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过程中的投射不是源域空间向目标域空间的单向映射,而隐喻理论研究综述⊙郑雅凤[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人类生活与隐喻存在密切联系,语言学者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梳理西方和我国的隐喻研究概况,可发现莱考夫的概念隐喻颠覆了隐喻作为修辞格的观念,并对我国隐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出现了很多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点分析汉语的成果。近年来,隐喻研究逐渐向跨学科跨语言发展。关键词:隐喻念隐喻多模态隐喻52ChaoXing是双向的、流动的、对话性的。他们突出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各个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概念意义。概念整合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1985年,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他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而且语言是一种三层次符号系统,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存在体现关系。1996年,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重新归类了语法隐喻。国内学者朱永生、胡壮麟、严世清等人在语法隐喻理论的介绍、阐释、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4○我们可以看出,词汇隐喻、语法隐喻、概念整合理论都有建构的功能。语法隐喻是一种组篇工具,运用语法隐喻能够实现一定的篇章功能,有学者以此为基础研究篇章隐喻。篇章的要素,如篇章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段关系、会话结构、篇章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间的语句衔接和语意连贯等,都会影响篇章。语法隐喻能够在衔接篇章上起作用,能够凸显篇章的意图,让读者印象深刻。5○1999年,伊凡福纳吉在其论文《为什么相似性》中提出语音隐喻,语音隐喻主要通过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达意义(所指与能指)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来阐述隐喻。6○2005年,李弘首次将语音隐喻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她利用词汇学的有关分析方法,对英汉语中的语音隐喻作了一个初步分类。现今,已有论文给语音隐喻下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定义,进行分类和论述。1996年,福塞维尔在《广告中的图像隐喻》中首次提出“图像隐喻”,之后逐步形成多模态隐喻理论,出版《多模态隐喻》。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7○该理论弥补了认知隐喻研究的不足,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传统的纯语言文本表征,而是与多种媒介符号相联系。从《外语学刊》2011年第1期的四篇相关文章开始,多模态隐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999年,莱考夫在《体验哲学》中提出神经隐喻理论,他认为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传递信息给大脑,是身体和身体的体验构建我们的概念系统,人类共同体验产生的意象图式正是隐喻的生成机制。2008年,莱考夫在《隐喻的神经理论》里把用大脑科学和神经计算研究隐喻的理论称为神经隐喻理论,他指出人脑中也存在隐喻。二、我国隐喻理论研究概况(一)介绍、翻译西方著作1.介绍、评论林书武的书评《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将“透视观”引进中国,赵燕芬的书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概念隐喻理论引进中国。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不仅有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和阐述,也提出了很多质疑,用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隐喻,注重理论的应用实际。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概论》用认知的视角论述了语言学中的隐喻,基本沿用了莱考夫的观点。2.翻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语言学导论》等。(二)认知视角的隐喻理论研究汉语1.语言学研究(1)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在了解国外认知视角下的相关隐喻理论后,很多学者结合汉语进一步深入研究介绍了这些理论。袁毓林《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用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对词语同现限制现象进行解释,探究背后的隐喻投射和意象图式。8○沈家煊是国内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优秀学者,他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隐喻语法和转喻语法研究》中总结出隐喻在汉语句法方面的投射实例,他在《“糅合”和“截搭”》里将概念和词语的整合或复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类,糅合与隐喻相关,截搭与转喻相关,糅合型口误和截搭型口误可以证明,言语在线产生时糅合和截搭两种构词造句方式都具有心理现实性。9○他在《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中从概念整合中的隐转喻、概念压缩和隐退、回溯推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语中的一些语言修辞现象和句法难题。10○(2)各类隐喻的研究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等。从隐喻的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入手,根据喻体的不同分为许多大类,比如动物隐喻、植物隐喻、人体隐喻等,很多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研究隐喻的其中一类。(3)隐喻研究综述韩庆玲《隐喻研究漫谈》、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靖安典《国内语法隐喻研究综述》、许保芳和袁凤识《隐喻能力研究30年:回顾与思考》、李福印和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张德禄和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等。Cnki上很多论文只是把隐喻研究概况作为背景材料介绍,缺乏系统性,很多隐喻研究综述还没有涉及最新研究,虽已经关注到隐喻能力和词汇隐喻,但仍有一些理论缺少系统介绍。2.跨学科隐喻研究耿占春的《隐喻》将诗学与隐喻相结合,谷浩荣的《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将医学与隐喻相结合,名作欣赏/Works院校平台53ChaoXing1980年创刊杨启亮的《论教学隐喻》将教学实际与隐喻相结合等。一些学者从语言学、符号学、诠释学等方面研究隐喻,如保罗·利科著《活的隐喻》。此外,隐喻还可以和哲学、美学、语用学、认知语义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在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研究。3.跨文化隐喻对比阮秋茶(NGUYENTHUTRA)《汉越语爱情隐喻对比研究》、刘舒《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张柳溪《汉英“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等。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可窥探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也可帮助解决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词翻译中的难题。4.文学作品隐喻研究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王济洲《莫言小说中的诗性隐喻研究》陶莎《破产姐妹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等。诗歌当中有很多不合常规的诗性隐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也时常用到隐喻,分析作品中的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后的认知心理。6.学术研讨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功能语法研讨会上,朱永生和严世清论述了“语法隐喻理论的根据及其贡献”。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上李毅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法,即用隐喻识别程序(MIP)来识别语言中的隐喻,用词汇网络(Wordnet)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语料库(SUMO)来识别概念隐喻,基于语料库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比传统隐喻研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彭克飞和卢植介绍了用实验考察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分析对短语动词教学的促进作用。11○(三)批判概念隐喻理论一些学者本着理性学术批评的态度,反思和质疑隐喻理论,原创性地提出异议,主张理性地对待外来引介的理论。相关论著有刘正光《莱科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姚岚和李元江《解构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否定》、王晓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观研究》等。大多文章都是指出概念隐喻的理论缺陷和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在汉语里的不适之处,只有少数挖掘出隐喻认知观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缺陷。引入、介绍西方隐喻研究的著作之后,国内学者结合认知研究汉语隐喻,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在不仅在语言学内研究,还产生了跨学科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多应用性。Cnki的硕博士论文关于隐喻研究的有一千多篇,其中研究概念隐喻的占很大比重,上述的各种类型的隐喻研究也都有涉及,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变为实际运用,对隐喻进行深入和对比研究。(四)隐喻研究发展前景1.需要充分引入、介绍、理解西方隐喻研究的先进理论,许多语言学著作亟待翻译,要提高翻译水平,统一术语。2.需要广泛应用认知语言学下隐喻的原理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中的特殊现象做出解释。3.随着多模态隐喻理论产生,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广泛兴起,应该使隐喻的研究更多地结合其他学科。4.跨语言文化对隐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系统的相似与差异。5.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和句法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当我们从认知的视野观察隐喻,就已经不是在文本内部考究隐喻了,而是把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用我们的认识活动去
本文标题: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6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