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我国地区信用风险及评级简析
2008年第11期 57计金融会Financialaccounting地区信用风险,介于商业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之间,一方面,地区信用风险源于商业信用风险,一个地区的风险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诚信文化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地区信用风险的表现方式类似于国家信用风险,是通过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地区层面的信用风险,是跨区域边界贷款中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是由某个特定地区发生的事件所导致,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受到阻滞的金融体现。产生风险的“导火索”可能是微观层面的,如□谢云山我国地区信用风险及评级简析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风险偏好等;也可能是宏观层面的,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或不可抗力等。一、地区信用风险的定义通常,地区信用风险的产生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源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治、文化、自然、气候、社会生活、国际大环境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司法、自然、气候、地理等。本文认为,外部因素对于各个地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属于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因素则是各地区所特有的,属于非系统性风险。所以,本文的论述主要偏向于内部因素的分析。从内涵上看,地区信用风险有别于区域政府信用风险;事实上,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区域政府信用风险是把政府当做借款主体来加以评价,衡量债权人向政府提供贷款的潜在风险,包括提供给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设施投资及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等。本文认为,地区信用风险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引起风险防范FEngXianFangFan58 2008年第11期的,而非企业或个人控制下造成的,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二、我国地区信用风险现状在我国,每一次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之后,都会形成一批银行不良资产,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而削弱,反而有加剧之势。对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其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经济的冲动。在以GDP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模式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个目标来安排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倾向,而所有的投资最终将以货币形式完成循环。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产出方式最终所换来的只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银行一大批坏账的产生。中国的税制结构决定了中央政府的财力远远超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各种大型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只能借助于银行体系,而各家银行为了能争取到优秀的地方企业,也主动与地方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很多项目在地方政府的包装和承诺下轻松获得银行贷款,而项目的偿还能力如何,则很少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地区信用程度差异形成因素比较复杂。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和2003年,仅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广东六省、市每年贷款增加量就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其他二十多个省、市、区新增贷款还不到全国的一半。为什么在中国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地区之间的信用风险程度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如果不存在封锁,资金可以充分自由流动,那么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或许并没有明显的风险差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很多省份比小的国家都大,因此差异也就比较明显。同时,由于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资金并不是充分自由流动的,所以地区之间的风险差异也就逐步显现出来。具体来讲,若干年前地区风险差异很大的时候,这种差异甚至超过10倍,也就是说最差地区不良资产的比率和最好地区不良资产的比率相差10倍。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地区间信用程度的差异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事实上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第一,地区产业结构对国家经济政策和银行的依赖程度,影响地区信用差异。有些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国家政策支持,高度依靠银行信贷资金“供血”,这些产业一旦遇到国家宏观调控,银行“供血”结构或数量变化,就容易形成风险累积,比如房地产行业;有些地区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强,基本不受政策调整的影响,风险程度就相对较低,比如高科技行业。第二,各级地方政府法治化进程不一致。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法治水平的差异,政府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不同,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保护程度也不同。保护得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也好,信用风险相对较低,银行贷款增加较快。第三,各个地区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对执法成本和收益有一个博弈过程。也就是说,各地司法部门在维护债权人权益时会考虑执法的成本,比如会消耗多少资源,会触及到哪些利益关系,权衡作为的成本与不作为的利益就影响了执法的力度,有的案件立案难,有的官司打赢了却要不回钱来。很多逃废债的案件都需要更高行政执法部门的督办,银行在回收不良资产的时候都需要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得到支持。由于支持的力度不同,在不同地方,对同一类资产的回收率很不相同。因此即使在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框架下,由于各地司法和执法部2008年第11期 59计金融会Financialaccounting门出于各自的考虑或“难处”,在实际执行时差异较大。第四,商业银行分地方经营,按地区考核客观上造成资金的“画地为牢”,有碍资金的充分自由流动。虽然各行加强了全国范围内资金的统一调度,但考核制度仍然分地区进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无论是对存款还是贷款规模的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依赖的程度不同,地区信用风险的程度也不同。第五,各地方商业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有些地方的商业文化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关系型”和“裙带型”特征,各经济主体与各级地方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造成一些地方不良资产比例明显偏高。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较为突出。总之,无论从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压力,地方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是地区信用风险形成的关键因素。三、我国地区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地区信用风险的产生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等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落后的被动局面容易引发强烈的“赶超心理”,粗放型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另一方面,经济的急速增长又需要有巨额资金作支持,以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各种大型项目都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同时,政府担负的各种社会职能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就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首先,地方政府庞杂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短期内无法克服。地方政府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诸如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教育发展、脱困建设、环境保护、增加就业、公共服务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地方政府在不能发行地方债的情况下,有限的地方财政资金必定是“捉襟见肘”。而事权具有刚性,也就是说该办的事不能不解决,怎么办?地方政府必定要想方设法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其次,现行的投融资体制给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资金运营的空间。长期以来,以项目定资金的做法,使得地方政府热衷于跑项目,大搞基本建设。地方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乃至各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热情高涨不减,各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数量上和金额上都已经超过了中央政府项目。再次,经济运行对信贷资金风险防范FEngXianFangFan60 2008年第11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在流动资金的提供方面是世界上最多的。有数据显示,中国流动资金贷款和GDP的比率是70%,而很多国家只有10%以下,如马来西亚的比率只有中国的l/20。目前,中国银行体系内1到3年期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共有1万多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约7万亿元,即共有约8万多亿元流动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生产。地方政府正是看中了银行信贷资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才对银行“关心”过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过大的流动性,这些资金要寻找出路;其二,中国直接融资比例仍然偏低,大多数企业仍然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资金。最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进一步失调。数据显示,国内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占银行贷款间接融资比重从2000年的12.7%下降到2005年的4.2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虽然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股票市场融资功能恢复,新股重新发行,同时企业短期融资券也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但总体看来,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而今年上半年,在国内非金融企业的新增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高达89.5%。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必然结果和规律是,新型的政企合作关系共同对银行信贷资金施加影响,政府信用为企业融资作担保,企业融资为地方政府政绩作贡献,加剧了地区信用风险,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生态环境。由地方政府形成的地区信用风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方政府及官员帮助企业协调和争取贷款额度;二是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投资公司,以财政资金吸引银行资金投给企业;三是地方政府为企业直接贷款作担保(变相担保);四是地方政府帮助企业上市,帮助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制造盈利,以便于达到贷款条件;五是地方政府设立各类开发区,将土地批给企业,与企业一起做“开发区”概念,然后企业在地价虚涨、有价无市的情况下,将土地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六是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对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救助或重整,或以地方财政资源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帮助地方性金融机构;七是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公司,帮助地方企业贷款等等。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影响经济景气循环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依然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使得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日渐累积。四、我国地区信用风险形成的制度依赖如前所述,地方政府是地区信用风险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形成各地不同程度的地区信用风险,主要源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的因素。主观方面,2008年第11期 61计金融会Financialaccounting地方政府具有传统的投资冲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为考核标准的体系下,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任务就是追求经济增长。各级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核心指标,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质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就是依靠当地银行提供的廉价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客观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性缺陷为地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首先,制度设计在表面上具有合理性。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地方政府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坚定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国策,把国有商业银行的钱看成是国家的钱,投资具有制度上的合理性,而将信用风险转嫁给银行或国家。目前对地方信用风险的约束还是一个空白。从已经发生的几起严重的地方信用风险的处理方式来看,都是由中央银行和中央政府出面解决的,这就更使得地方政府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产生误解,认为总有中央银行和国家出面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地方政府一次博弈的成功增强了其继续冒险的信心。其次,操作方式具有隐蔽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可以给银行“批条子”,指令银行放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干涉银行经营的现象已经很少发生,银行独立经营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但政府官员以个人名义游说银行为企业融资的事还时有发生。银行为了保持和地方的关系,往往经不起诱惑或顶不住压力。这种关系事实上是“银政关系”,体现的是银行对地方政府领导的尊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而一旦形成风险,则又变成了“银企关系”,以一种纯粹的经济合同关系出现。再次,风险蔓延具有广泛性。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地方政府具有介入资本运作的能力和冲动,帮助当地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帮助上市企业从当地银行争取贷款,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地方政府过多地介入金融体系,使得地方信用对当地整个金融体系都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很强的传
本文标题:我国地区信用风险及评级简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