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南交通大学《场地设计》课程期末论文题目:从场地当场所——一种基于人性的整体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名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班级:2010级建研1班研究生姓名:古云峰学号:10081014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从场地到场所——一种基于人性的整体设计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对场地及场地设计理解的不全而做出补充性阐释,重新界定了场地设计的范围,从对使用者自身的考虑出发,引发了从场地到场所的跳跃,从场地设计到场所设计的升华。并且,分别从使用时间,使用习惯,使用情绪,使用密度,使用反馈等方面,用许多具体的措施来解决如何对场地进行设计进而成为一处令人难忘的场所,表达出对人——这一空间使用主体最真挚的考虑。关键字:场地设计场所设计情感需要物质体现前言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场地设计不仅是对物的考虑,跟需要加入对人的考虑。太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场地设计”这类词汇,而忽略掉了其使用主体本身的使用状况。我们也习惯了场地作为物的特性的存在,却忽略了作为物的使用者——人的存在!因此,站在场地设计的背后,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历史的沿革,寻找出“巷陌里弄,大院胡同”的精神文化的出路。场地的概念场地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它是我们对外在某一区域的空间限定,具体说来应该包括:1)场地的自然环境——水、土地、气候、植物地形、环境地理等2)场地的人工环境——亦即建成空间环境,包括周围的街道、人行通道、要保留的周围建筑、要拆除的建筑、地下建筑、能源供给、市政设施导向和容量、合适的区划、建筑规则和管理、红线退让、行为限制等。3)场地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及社区环境、小社会构成等场地设计的概念场地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所占用地范围内,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工程的全部需求为准则,对整个场地空间进行有序与可行的组合,以期获得最佳经济与使用效益。其内容包括如下两个大点。(一)场地分析1、场地地理特征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地址,水文;2、规划建设的要求;3、自然环境条件;4、人工环境条件;5、场地设计的社会原则(二)场地设计的制约条件1、建筑基地2、基地高程3、基地安全4、基地交通5、建筑高度控制6、密度以及容量控制7、绿化控制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场地设计的内容更多的是在考虑场地内部与外部关于物的考虑而很少涉及到人自身的需求,而我们知道场地的设计与开发是为人服务的,如此内容的导向性势必导致“南辕北辙,舍本逐末”的设计倾向。因此,站在今天的时代前沿,我们应该回到场地最初的意义当中,探寻出场地应该拥有的场所精神。场所的概念场所指的是在一定场地范围内,通过人对场地的利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并且使之成为一处对活动及其情感表达的容器,不仅包括物的存在更兼有精神意义。场所和场地的关系:场所乃有行为的场地。场所=场地+在场地上发生的行为。脱离了行为活动,则不能称之为场所——《百度·百科》相关论述的文章分别有: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场所较广,声音自须较强,发音人所用气力自须加多。”王西彦《人的世界·第一家邻居》:“如果房子归两家合住,这间堂屋就算是公用场所。”从场地到场所因此,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进行场地设计,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对于空间使用的需要,任何一个使用者都是带着情感的主体,不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世界而毫无感情。反观当今我们的设计,或许从定义上就已经偏离了人们希望看到的轨道。回到“场所”——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诚挚的考虑在场地中活动的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及情感需要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当纳入了情感方面的需要也就扩大了空间设计的范围,特别是情感本身是比较不容易把握的状态,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需要我们对使用者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使用者的使用时间:使用者不同时间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场地设计,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而相对应的是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人群也会有其对场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于晚上活动的酒吧或者派对的场地设计,就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晚上人们对场地的需要以及场地设计的效果,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灯光、夜景的处理上。同时考虑到晚上与白天人群对空间上的使用情况不同,如何让光线照度,灯具密度,道路布置,场地铺装以及整体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图1图2酒吧里场地设计以考虑夜晚效果为主,在较为注意的地方进行细部强化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场地空间,需要对这类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日常习惯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形式包括:访谈,问卷,观察,行为痕迹分析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方式。在切实了解其对场地功能的使用状况下,再有针对性的对场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态构成以及细部构件进行设计。以敬老院场地为例,由于其特殊人群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结构,则应该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创造出合适这类群体的场地。1)功能布局上,应以短简方便的联系空间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迂回。2)色彩处理上,选择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调——满足老年人对于“恬适情趣”的向往。3)形态构成上,需要平稳,安定,常见的形态特征,尽量避免过于繁杂、夸张,具有明显张力的空间形态。4)细部设计上,这是对老年人使用空间最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由于其身体机能的减弱,在座椅材质、形状,地面铺装图案,扶手栏杆的舒适度以及台阶楼梯的高宽比,防滑条的处理上都需要在对老年人进行大量观察和调查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图3图4植被设计以清新淡雅为基调,休息板凳最好是比较柔软的木质长椅使用者的使用情绪:上面一条满足了使用者物质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使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绪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反应;反过来,外界环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变化。情绪虽然是一种很主观也很难捉摸的设计条件,但在基于大量统计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一些数据反映出人们情绪对于不同场地空间的几种基本认识。特别是当场地在为某种特定使用人群服务的情况下,这类数据变得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图6图7光之教堂给人以神圣的情绪,与之不同的太和殿则给人以庄严以医院场地设计为例,我们知道医院的使用主体是病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属、医务人员、服务人员),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其情绪一般是比较消沉的。因此,在场地设计上,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灰色空间以及空间死角。空间处理上宜视线通透,采光良好,构筑物应积极高尚且色调明快。对原有地形进行规整以达到合适的坡度起伏加强其空间感,避免出现较多的阴影区域。植被方面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绪)。多种色彩的灌木进行搭配种植,营造出积极富有变化的植被景观。图6图7安静的室内环境设计,自然的室外环境处理均很好的考虑了使用者的情绪需要使用者的使用密度:这一点不仅是旨在考虑个体对场地环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在某一空间中的使用把人与物、人与人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当人与人在使用空间相互影响时该如何在前期对空间进行设计。所以,这便要求设计者事先了解场地使用人群的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曲线。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以此为根据对场地进行合理布置。比如,对汽车站场地空间进行设计就应该了解此车站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预计使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并在不同时间段来进行合理分析,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整个空间的使用效果,又满足“不浪费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求。而且,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人群数量的分布状态的利用,营造出不同氛围的公共空间——使空间具有了动态的变化。图8图9不同的人群密度营造着不同的场地环境氛围使用者的使用反馈:场地设计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设计者——使用者”的长效机制,在动态中把握对场地环境形态的塑造和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认知——这一点应该被设计者牢记,并且反映到初期对场地设计的考虑中来。通过周期性的对既有场地空间进行观察,记录人们的使用频率、效果、满意度,对场地环境保持持续的设计认知,加深对场地环境特征的理解,并最终反馈到对场地环境的塑造与再塑造上,使所设计的场地真正做到为人们所享用、所乐道,成为一种与人们活动互相补充,与人们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变成一处具有生命力富有场所感的空间形态。我想,这是作为今后建筑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对人性诚挚的考虑带入到对场地的设计中来,这是对现有设计体制的一场变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接受与否”的过程,但这场变革是符合人们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因此,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分析关于场地的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应该回到关于场地的主观的人的需要。脱离了使用者的场地只是一处死寂的风景,而缺乏对真切人性的关怀。从场地——场所,这不仅是对人在空间上的叠加,更是对场地既有环境的凝聚与升华,“欢声笑语”终究比“姹紫嫣红”更能打动人心,而“场所”作为精神实体的存在,其意义不正在于此吗?【参考文献】刘磊《场地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1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7都市场所《杰罗梅·布鲁奈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5百度·百科《场所(卷)》百度·百科《场地设计(卷)》
本文标题:场地设计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9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