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众人的心理现象。传统教育心理学总是把学生的心理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现代教育心理学不但重视学的心理活动,而且重视教的心理研究,主张二者并重。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与教育心理四大基本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5.教育心理的创建: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由此确立。6.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20世纪初,桑代克建构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人类学》,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主要有三个途经:一是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二是日籍教员来华讲授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三是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2)发展期(20世纪20至5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编写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图书。廖世成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比较大地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期(20世纪60至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兴起并且逐步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至1958),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习苏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建设教育心理学。(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不同派别的教育心理学之间相互吸收,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也相互吸收,横在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逐渐填平。6.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际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研究8.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于发展:纵观教育科学的发展史,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似乎同是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学前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9.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编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可能是最全面阐述幼儿教育心理问题的专著。这也是我国引进的最早的一本“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0.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学前教育心理思想发端于儿童期独立的认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对儿童学习的潜力的认识。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关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论述可称得上是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思想。他划时代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被世人誉为“儿童宪法和儿童权利宣言”裴斯泰洛奇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吧“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创造了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公共早期教育机构的出现,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幼儿教育。欧文与幼儿学校,这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幼儿教育试验。对幼儿教育产生了的影响,被马克思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福禄贝尔把这种教育机构命名为(原意为幼儿的乐园),并且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皮亚杰采取独特的“临床法”系统的研究了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方面,以一个生物学家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提出智慧源于动作,其本质是适应。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法、两难故事法、社会交往法和活动教学法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11.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12.20世纪80年代初,在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系的冲击下,幼儿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三学六法”学科体系后,我国学前教育界开始重新构建学前教育学科体系,大量吸收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顺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要。13.学前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偏重应用型的学科。14.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15.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幼儿学习心理;(2)幼儿教学心理;(3)幼儿教师心理16.学前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1)理论构建: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2)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与教师自我教育。17.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测量与描述;(2)预测与控制;(3)理解与说明.18.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量法。19.观察法:只通过感观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让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20.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与控制程度,分为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正式观察法结构严谨,计划周密,一般为科学研究所用,是一种控制的、系统的观察。非正式观察法结构松散,无周密计划和控制,适用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学和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观察者可获得理解儿童身心发展各种特点的感性经验。21.时间观察法是指观察在规定时间内(时间样本)发生的所有行为。22.事件抽样观察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有选择的抽取某类现象(事件)进行跟踪观察,并且全面、完整的记录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23.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象假设,主动干涉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24.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试验的一种特殊类型。25.调查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程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方法。1910年美国的N.肯德尔最早将它运用与教育研究,字20世纪30年代以来调查法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6.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现状调差、相关调差、原因调差和追踪调差。27.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及情境法等。28.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此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究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29.幼儿教师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育者和教育者,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效果。30.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专门能力。31.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1)观察与领悟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32.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33.教师的人格特点(或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内容):(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外箱乐群,和蔼可亲;(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严于利己,以身作则。34.苏斯特马赫和索尔蒂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有三种:执行者;治疗者、辅助者;解放者。35.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36.幼儿园是幼儿走入社会的第一站。37.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39.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于1983年提出,该概念的最初提出是针对服务行业的40.情绪是教学的核心:(1)教学是人际互动为基础的;(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41.幼儿教师情绪的特点:幼儿园组织氛围;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与人际行为;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42.“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有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低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42.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43.幼儿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情感管理的特殊内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自我安慰,自我宣泄和自我调适,自觉摆脱焦虑,悲伤,灰暗,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二是自觉养成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44.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保教工作负担过重;幼儿园责任巨大;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45.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1)幼儿园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改革时,教师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或迁怒幼儿;(2)神经高度兴奋,失眠,食欲不振,女性教师生理不顺,自律神经系统失调等;(3)在教育工作中,喉咙易嘶哑,情绪充满了忧郁或攻击性;(4)容易神经过敏对教学活动产生厌倦感,无力感或无可奈何感,当独自一人时易多愁善感,身心失调;(5)在教育工作中反应迟钝,回避责任,对幼儿冷漠,自我中心主义强烈46.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1)幼儿园中开辟供教师专用的静养,休息室以及专用的研究室,以减少对教师身心的干扰;(2)建立教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机制,租金教师的精神健康;(3)改善幼儿园教育的气氛和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信息,资料,进修体制等方面的支援;(4)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5)幼儿园的组织,行政部门等倾听庭教师的要求,心声,加强教师群体间的沟通交流;(6)教育要注意自身的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使工作,娱乐,休息锻炼及心理调节有机地协调起来。47.师幼互动广义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7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