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重要概念:1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中,I是主格,me是宾格,she是主格,her是宾格。又如形容词good的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也是用异根方式构成的。2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白读”3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缺乏词形变化。汉藏语系的大部分语言都属于孤立语,如汉语、壮语等4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5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称之为亲属语言,比如汉语和藏语。6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7语言联盟语言联盟和系统感染地域上比邻的民族深度接触,并且文化、人口等方面差距不大,他们的语言就会长期共存,不仅出现词汇的大量借用,语音和语法系统也会因为相互感染而趋同。这种语音、语法结构类型的相似称为系统感染。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使他们保持自己语言的特色,而不至于变成同一种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称为语言联盟。“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几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同特征的语言现象。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并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同一祖先语。8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叫做语义场。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比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9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每一个社团有自己的言语特点,这种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10句法同义*(百科)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论述题关键概念:1语言为何会演变①何谓语言的演变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和原来的语言系统不同。②1)语音的演变一、语音的演变在留声机和录音机发明以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知道语音在变,而且还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我们的凭借主要有两个,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一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1.条件性jqx三个声母是由近中古汉语的zcs和(gkh)两套声母演变而来,不过后两套声母只有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才变为jqx。2.时间性语音演变的规律只有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3.地域性语音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都有–m–n–ŋ三个鼻音韵尾,发展到普通话,–m尾并入–n尾。但是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还保留着–m尾。二、语音演变的内容1.音位的聚合关系的变化,包括音位的合并和分化。2.音位的组合关系的变化2)语法的演变(一)聚合关系的发展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二)组合规则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三)语法演变中的类推总之,语言是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式和例外的系统。因此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3)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一、词汇的变化(一)新词的产生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二)旧词的消亡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三)词语的替换社会的因素。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的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词语的替换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时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词义的变化(一)词义演变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化,引起词义的变化3.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二)词义演变的结果1.义项的增减2.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2词义的模糊性(三)模糊性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青年—中年—老年”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从哪一岁开始算中年,哪一岁之后算老年,再如“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等等也都是相对而言,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词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自然界自身的概念界线模糊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泾渭分明的界限。虽然在季节的分期上,我们规定了从几月到几月是季节的变换,但这个规定与实际是很不相符的,只有一个粗略的情况。又如“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年岁大(跟‘少’或‘幼’相对)”,这里年岁大的“大”也是个模糊概念,多少岁才算“年岁大”,词典不作明确规定是有道理的。(二)人的认知能力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模糊性,使人们在认识某一现实现象时,并不能面面俱到。以“马”为例,在古代,它们是有不同名称:骒(kè):母马。驹(jū):小马骠(biāo):黄色的马。骝(liú):黑鬃黑尾的红色马。骅(huá):枣红色的马。骊(lí):黑色的马。驽(nú):跑不快的马,劣马。骁(xiāo):强壮的马。但如“河马”“海马”和“马”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我们用“马”来指称它们,但它们并非真正的“马”。词义模糊性的表达作用:(一)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在某些场合,如果不使用模糊语义而使用精确语义,就会妨碍交际。例如有人要在人群中找一个人,如果告诉他这个人的头发脱落了多少根,他就很难找到。但如果告诉他这个人是“秃头”,就会很容易。再如:甲:“你最近过得好吗?”乙:“还好。”或“还行。”或“老样子。”回答“还好”“还行”“老样子”等,它的词义都很模糊,但却是得体的,如果用数字准确来回答,如血压90-120,心跳70次,反而累赘、可笑。又如,当A和B在告别时:A:“有时间来我家坐坐。”B:“好的,我会的。”这是送别的客套话,A的“邀请”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时间,但这要比精确的时间“明天19点30分05秒来我家坐坐”,要得体得多。(二)在文本中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你把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歌德也说过美在“真与不真之间”。“牛奶香浓,丝滑感觉。”“丝滑感觉”是什么感觉,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广告词中的模糊词语:高级灰、静谧蓝、少女粉因此,语言表达有时候需要模糊,但有时候则需要精确。在科学领域内,人们往往需要用精确的词语把客观事物描述得非常准确、精细。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给萨达姆的最后通牒就是极其精确的:“必须于1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午夜12点以前。”还有,我们外出乘车,无论是坐汽车、火车,还是飞机,时刻表上的时间都非常精确的。
本文标题:语言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9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