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第十四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
1第十四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2第二节新史学的建立所谓“新史学”,包括20世纪初开始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并用以批判和改造传统史学,重新认识和编写中国历史的方法和视角。3一、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一)进化史观的传播(二)梁启超与“新史学”(三)夏曾佑的通史撰著的首创意义(四)胡适的史学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五)王国维的史学附:《清史稿》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贡献4一、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一)进化史观的传播1、严复译《天演论》1893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出版《进化与伦理学》一书,此书为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严复选译部分导言和前半部,名为《天演论》;内容: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进化演进;“物竞天择、生存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52、康有为的三世史观康有为改造儒家经典中朴素的变易学说,同西方知识相结合,创造了“公羊三世历史观”和“托古改制”学说:“人类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部落,而成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化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论语注》)6(二)梁启超与“新史学”1、生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拜康有为为师,攻今文经学,并与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阅读大量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此后专于著书立说,介绍和宣传西学,对国内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72、批判旧史学,鼓吹“新史学”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倡“新史学”: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今日俗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饱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然遍览乙库中数十万卷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8A、批判旧史学“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新史学》)9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党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其言似稍过当,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实际固不诬也。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蔽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10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于鲫鱼,而未闻有一人之眼光,能见及此者。此我国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发生,而群体终不成立也。(《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11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凡著书贵宗旨。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殆非也。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则记载愈详。中国不然,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今日我辈欲研究二百六十八年以来之事实,竞无一书可凭借,非官牍铺张循例之言,则口碑影响疑似之说耳。(《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12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13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英儒斯宾塞曰:“或有告者曰,邻家之猫,昨日产一子。以云事实,诚事实也;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何也?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毫无影响也。然历史上之事迹,其类是者正多,能推此例以读书观万物,则思过半矣。”此斯氏教人以作史、读史之方也。秦西旧史家,固不免之,而中国殆更甚焉:某日日食也,某日地震也,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满纸填塞,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就中如《通鉴》一书,属稿十九年,别择最称精善,然今日以读西史之眼读之,觉其有用者,亦不过十之二三耳。14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而史学其一端也。细数二千年来史家,其稍有创作之才者,惟六人:一曰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其书亦常有国民思想,如项羽而列诸本纪,孔子、陈涉而列诸世家,儒林、游侠、刺客、货殖而为之列传,皆有深意存焉。其为立传者,大率皆于时代极有关系之人也。而后世之效颦者,则胡为也!二曰杜君卿。《通典》之作,不纪事而纪制度。制度于国民全体之关系,有重于事焉者也。前此所无而杜创之……三曰郑渔仲。夹漈之史识,卓绝千古,而史才不足以称之。其《通志·二十略》,以论断为主,以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15四曰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五曰袁枢。今日西史,大率皆纪事本末之体也,而此体在中国,实惟袁枢创之,其功在史界者亦不少。但其著《通鉴纪事本末》也,非有见于事与事之相联属,而欲求其原因结果也,不过为读《通鉴》之方便法门,著此以代抄录云尔。虽为创作,实则无意识之创作,故其书不过为《通鉴》之一附庸,不能使学者读之有特别之益也。六曰黄梨洲。黄梨洲著《明儒学案》,史家未曾有之盛业也。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所闻。梨洲乃创为学史之格,使后人能师其意,则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诸类此者,其数何限!16B、鼓吹“新史学”进化的而非循环的: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宇宙间之现象有二种:一曰为循环之状者,二曰为进化之状者。何谓循环?其进化有一定之时期,及期则周而复始,如四时之变迁、天体之运行是也。何谓进化?其变化有一定之次序,生长焉,发达焉,如生物界及人间世之现象是也。……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国民(群体)的而非个人的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盖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然则历史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以入历史之范围也。……中国作史者,全反于此目的,动辄以立佳传为其人之光宠。驯至连篇累牍,胪列无关世运之人之言论行事,使读者欲卧欲呕,虽尽数千卷,犹不能于本群之大势有所知焉,由不知史之界说限于群故也。(《新史学·史学之界说》)总结历史变化的“公理”(趋势)“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新史学·史学之界说》)17《中国史叙论》分8节,1901年(1)史之界说;(2)中国史之范围;(3)中国史之命名;(4)地理;(5)人种;[中国民族血缘的多源性](6)纪年;(7)史以前之时代;(8)时代之划分。[与西方三段相应]18《新史学》分6章,1902年(1)中国之旧史学;(2)新史学之界说;(3)论正统;(4)历史与人种;(5)论书法;(6)论纪年。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初步提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观点。19历史进化史观:梁启超运用历史进化论分析中国历史和学术思想。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上世史:自黄帝至秦朝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中世史:自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近世史:自乾隆末年至其所处时代,“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中国史叙论》)20将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七个时期: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战国);儒学统一时代(西汉);玄学时代(魏晋南北朝);佛学时代(隋唐);理学时代(宋元明);近世学术时代(明末至晚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21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6)两书,是梁启超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第三章,史之改造;第四章,说史料;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第六章,史迹之论次;22《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绪论总论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的概论(人、事、文物、地方、断代)五节分论:各种专史的体例、特点和撰修方法233、“新史学”研究范例:清代学术史研究(1)《清代学术概论》(1920),言简意赅,侧重于“论”梁启超于1920年初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当时,蒋方震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哪知,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言之文,与蒋著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以清前半期的“考证学”和后半期“今文学”为两大主流,来概述清代学术的演变与成果;“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梁启超《第二自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24写作特点全书论析有清一代学术思想,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思路明晰,一气呵成。该书把中国近300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第一、突破了传统学术史以“学案”为框架的体例,而以“时代思潮”为主轴来阐述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第二、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揭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25(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是《清代学术概论》的姊妹篇,但《三百年学术史》篇幅较大,内容更充实,重点在“史”。论述三百年清学的渊源流变及政治影响,对清人整理旧学的成就分门别类综述、评介;概称“三百年学术”,乃因“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反动与先驱》)。蒋维乔的《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侯外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等著述相继问世,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的研究终成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264、对梁启超史学贡献的评价:“梁启超是中国最早采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之一”(陈鹏呜《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
本文标题:第十四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4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