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反射结构组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Na+-K+泵的功能。①Na+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主动转运提供势能贮备;④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是生物电活动的基础;⑤Na+泵活动是生电性的,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3.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产生机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且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静息电位值接近Ek的值。影响因素:细胞外液K+浓度;膜对K+和Na+相对通透性;钠泵活动水平。4.动作电位和局部点位的特点。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值,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不衰减传导;有不应期。局部电位:不是“全或无”;电紧张性扩布:在膜上传播有一定距离,不能远距离传播;没有不应期,可以叠加: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5.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异同点。动作电位局部电位刺激强度阈上或阈刺激阈下刺激Na+通道开放数量多少电位幅度小(阈电位以上)大(阈电位以下)不应期有无传播特点脉冲式不衰减传导指数衰减性紧张性分布电变化特点无总和现象有“全或无”特点有总和现象,无“全或无”特点6.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Ca+通道打开→Ca+内流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出胞、ACh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并与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骨骼肌膜动作电位神经-肌肉接头主要结构特点如何?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基本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神经末梢处失去髓鞘,以裸露的轴突末梢嵌入到运动终板。轴突末梢的膜和终板膜并不直接接触,而是被充满了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大量的囊泡,囊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ACh首先在轴浆中合成,然后贮存在囊泡内。在终板膜上有N2型乙酰胆碱受体,它们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上面有与ACh特异性结合的位点7.血液的理化性质。①血液的比重:红细胞数量越多,比重越大;②粘度: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③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④血浆的PH:正常7.35-7.45,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8.血浆蛋白的作用。①形成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水分;②运输功能;③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④免疫功能;⑤缓冲功能;⑥营养功能9.红细胞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10.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功能)。①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②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和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③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④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⑤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11.血细胞的功能。红细胞:运输O2及CO2;缓冲作用;免疫功能。白细胞:防御功能。血小板:生理性止血。12.生理性止血的过程。①受损血管收缩:封闭血管破口;②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收缩→松软的止血栓;③血液凝固:血浆中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凝血块(牢固)13.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两条途径。内源性途径:启动因子—XII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浆;外源性途径:启动因子—TF(组织因子或因子III)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源于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14.输血原则。原则: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血清)所凝集。同型输血;交叉配血。15.凝血过程。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16.心动周期的分类。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1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①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心室舒张末压、心房内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即静脉回心血量);②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大动脉压);③心肌收缩能力(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18.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途径: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和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兴奋特点:房室延搁——名解19.房室延搁的意义。①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避免心室、心房同时收缩);②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20.心肌收缩的特点。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钙离子有依赖性。21.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前提:循环系统中有足够的血量充盈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外阻→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缓冲动脉血压,使间断射血变为连续血流。2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大题)①心脏每搏输出量:其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②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③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主要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23.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大题)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④体位改变;⑤呼吸运动。2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大题)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右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血浆胶体渗透压↓→肾病综合症、肝脏疾病;②毛细血管通透性:通透性↑→血浆蛋白滤过→有效率过压↑→水肿;③淋巴回流: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水肿。25.微循环的三条通路。①迂回通路:微循环最重要的功能通路;②直捷通路;③动-静脉短路。26.降压反射的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主要是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27.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生物效应)。缩血管作用;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28.冠脉循环的特点。①血压较高,血流量大;②摄氧率高,耗氧量大;③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29.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原始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3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作用、生理意义。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②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③减少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31.胸膜腔内压(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和淋巴液回流。3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①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6层,是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物理屏障,肺换气的结构基础;②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③通气/血流比值:VA/Q↑→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肺泡无效腔增大→肺换气不足,肺栓塞VA/Q↓→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肺换气不足,肺炎33.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右移:PCO2↑、2,3-二磷酸甘油酸(DPG)↑、温度↑、PH↓;左移:PCO2↓、2,3-二磷酸甘油酸(DPG)↓、温度↓、PH↑;34.CO2的化学结合方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3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具有自律性;具有紧张性;富有伸展性;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36.消化液的主要功能。稀释食物;提供适宜的PH环境;分解食物,便于吸收;保护消化道黏膜。37.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类。生理作用: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腺体分泌;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分类: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胃肠运动;胆囊收缩素:刺激胰酶分泌和胆囊收缩;促胰液素:刺激胰液分泌;38.胃液的作用及其分类。作用:(1)盐酸: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b.杀菌c.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d.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e.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水解蛋白质;(3)粘液和碳酸氢盐:a.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b.中和胃酸c.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4)内因子:a.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b.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39.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①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壁细胞M受体→胃酸↑;②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③胃泌素→远距分泌→壁细胞→胃酸↑。40.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前列腺素。41.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①胃酸:负反馈HCl→G细胞→胃泌素↓;HCl→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HCl→小肠黏膜S细胞→促胰液素↑→胃酸↓。②脂肪(刺激,小肠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和运动);③高张溶液(肠胃反射,小肠黏膜释放激素来抑制)。42.容受性舒张的作用。①暂时贮存食物;②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③有利于食物在胃内充分消化;④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43.蠕动的作用。①磨碎食物;②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胃液化学性消化作用;③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44.胃排空的影响因素。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和迷走神经反射,胃泌素;②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胃肠反射,肠抑胃素。45.胰液的作用。①HCO3-:中和HCl,保护胃黏膜,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②胰淀粉酶:分解淀粉及碳水化合物为二糖、三糖;③胰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激酶是激活期的特异性酶;④胰脂肪酶:在辅脂酶的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46.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作用。①促胰液素:②促进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HCO3-,使胰液分泌增加,而酶含量较低;③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胃酸、胃泌素。④缩胆囊素:⑤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促使胆汁排出;对胰腺组织的营养作用。47.胆汁的作用、调节。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调节: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体液调节→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胆盐。48.分节运动的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增加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吸收;③对食糜有一定的推进作用。49.小肠内吸收的有利条件(为什么主要在小肠吸收?)①吸收面积大;②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神经纤维网等结构;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50.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及其部位。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5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①肌肉活动;②精神活动;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④环境温度。5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5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②绝缘性:神经干内多条神经纤维的传导互不干扰,保证传导的精确性;③双向性:整体单向,离体双向;④相对不疲劳性:电传导。54.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①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②隔离作用;③修复和再生作用;④免疫应答作用;⑤参与脑屏障的形成;⑥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⑦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⑧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55.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Ca+内流→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主要)、K+通透性增加Cl-(主要)、K+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56.M、N受体的区别对比。分类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作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自主神经节、神经-肌接头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亚型M1、M2、M3、M4、M5神经元型(N1)、肌肉型(N2)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ACh门控通道阻断剂阿托品筒箭毒碱(N1+N2)、六烃季铵(N1)、十烃季铵(N2)57.突触间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与反馈;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58.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定义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反射中枢低位中枢高位中枢(大脑皮层)反
本文标题:生理简答-(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5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