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六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能力培养目标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通过图中指认两汉各族生活居住位置,培养学生识得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讲述各族发展及与中原关系,使学生养成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认识;通过描述中原文明的幅射作用,以及民族间文化影响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动态历史观。思想教育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基本理论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对边疆各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族均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关系和交往;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有和平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线;中华民族文明不是中原文明的自身相传,文明的影响也不是由中原向周边的单向传递,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要点一、匈奴的兴衰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2.西汉初期的“和亲”3.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4.昭君出塞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二、张骞通西域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2.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3.西域都护的设置4.班超经营西域三、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的基本情况2.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3.百越及其分布4.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教学重点: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分析教具教法:史料,讲述,读图练习,教师指点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汉的统治范围,指认地图位置,导入。建议教师出示本章第二节的西汉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的有关知识,然后点题,指明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引入本节教学。如果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再认再现西汉强盛的历史;如果学生水平一般,则以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为宜。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秦朝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1派[]30万大夺回[]2在河套设县3把[]、[]、[]长城连起东起[]西到[]1公元前200年、匈奴南犯晋阳,“白登之围”2汉武帝时,与匈奴大规模战役有[]次,公元前[]卫青、霍去病大败[]1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迁到[]、陕西、山西北部一带与汉人杂居,[]匈奴控制西域政权。2公元前[]窦固出击北匈奴,恢复对[]统治。公元前[]窦[]大败北匈奴解除其威胁。西域汉时,甘肃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南北地区。1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公元前[]出使,被匈奴扣10年。公元前[]再使,带回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西域得到[]、[],学会铸造[]、凿井。2公元前[]西域都成立,是其正式归属[]的开始。1[]年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东汉和西域的交往,[在鄯善,“”]2重设[]大秦汉时,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中国与西亚、欧洲通商开始:丝绸之路—[]往西,经[]走廊、今[]境内,到安息,再转运到[]和欧洲的[]1[]年,[]派甘英出使,达[]2[]年,大秦王安敦谴使从[]道来华,把象牙等送给汉桓帝[《后汉书》载],这是中国与欧洲{}最早记载越族南方古老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珠江流域1公元前[]秦征服越族,设桂林、[]、象郡,50万中原人迁入,[]等先进技传人。2为解决军粮运输,派[]开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把[]流域[]流域连接起来。西南汉武帝派人在四知识结构概述: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其一,中国自古时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汉代匈奴问题西域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解除匈奴的威胁才能密切内地与西域之间的联系1、边疆各族分布(名称、地区。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匈奴:北方。乌桓:东北。鲜卑:北偏东北。越:南方与东南。氐:西方。羌:西方。西域诸国:西部与西北。东北:扶余(夫余),另有满族祖先肃慎。2、民族关系的特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秦汉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段:战争、和亲、交往、经济文化交流、设立机构3、民族交往频繁原因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民族交往的意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一、匈奴的兴衰及其与秦汉的交往1、匈奴的兴起·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狩猎占重要地位。善骑射。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2、匈奴与秦汉的战与和(1)与秦朝关系:目的:为解除匈奴对秦的严重威胁概况:蒙恬夺回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巩固北方的措施:建城设县,移民实边:发展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发,巩固了边防,有力制止了奴隶主的掠夺修筑长城(2)与西汉关系:·和亲:西汉初(高祖至景帝)被迫和亲,进行贸易往来。汉初因为战争的破坏,经济急待恢复,政权不稳固,无力战胜匈奴,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BC200年,白登山之围后开始和亲。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这种和亲政策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但并不能阻挡匈奴的掠夺和亲的含义: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评价:在经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军事手段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如刘邦在白登之围后用刘敬的建议和亲,并且每年奉送大量的物资,同时进行贸易,但并未完全阻止其南下·战争: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为期10年的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匈奴败迁漠北。后双方争夺西域地区。)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课文中三次大战的简表,并在西汉边疆各族地图上指明汉军出击的方位和进军方向。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逐渐开发了这一地区。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政权巩固经济实力雄厚,粮丰财足军事实力强大,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性质:时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正义在西汉一边评价:匈奴实力大大削弱,西汉北部得以安定和开发,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西汉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用完了多年积蓄的财富,“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征收捐税,造成人民困苦,汉武帝晚年重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又得以恢复尽管西汉与匈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汉匈人民之间始终保持了友好往来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时主流·和平:汉元帝(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BC33年,元帝将宫女昭君出塞(密切了关系。互市兴盛,友好相处四十年。)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西汉也处于昭宣中兴后期,特别是汉元帝继位后社会险象环生,不可能对匈奴再实施攻击。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3)与东汉关系: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汉与西域的交通。73年与89年,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打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使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最终解除。鲜卑族进入漠北,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二、与西域的关系西域的地理概念:(地图,指明其地理位置)地理范围:狭义是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亚洲的西部和欧洲的东部)政治状况:有大小36个政权,多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均以城郭为中心,多以农业立国。为匈奴征服,并以此未据点向西汉发动进攻1、西汉张骞通西域原因:西汉初匈奴征服西域,勒索贡赋,西域各族希望摆脱其控制西汉北部边境受匈奴的威胁目的:为联合西域诸国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过程:BC138年,张骞通西域,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BC119年,第二次出使,双方建立友好关系。路线:长安—祁连山—玉门、阳关—葱岭—大月氏—返回意义: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和西汉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天山南北与内地第一次连成一体,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交流是双方的,但由于汉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对西域的影响更大打通了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畅通,促使世界几种文明在西域汇聚,使西域的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在世界古代各文明地区基本处于隔绝发展的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张骞持节西去,以凿空西域道彪炳史册。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后世景仰(突出个人努力于历史条件的一致性)。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2、西汉设立西域
本文标题: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