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姓名:刘立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秦耀辰;钱乐祥20040501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刘立平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相似文献(5条)1.学位论文刘晓丽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2009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下,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城市群,通过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地区的水、土、大气等资源环境条件对城市群范围内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城市群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丰富和完善人地关系理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促进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鉴于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突出矛盾,本文在国内外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评价的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若干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进行总体评述,认为目前针对城市群地区特征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尚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未来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为: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注重科技进步、管理能力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加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方法研究等。(2)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特点,分析认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社会经济集聚程度、资源支撑能力、环境承受能力、空间整合能力和文化进化能力5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支撑能力是承载基础,社会经济集聚规模是承载主体,环境承受能力是约束条件,空间整合能力和文化进化能力作为调控因素,促使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依据发展的Logistic理论,结合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规律,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划分为初步发展、优化提升和持续发展三人阶段,其中初步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又分为前期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3)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综合测度研究,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研究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借鉴生物免疫学原理建立了综合测度模型,并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中原城市群基本为资源环境低承载状态: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部分年份属于中压,近年来压力升高:资源环境承载饱和度不同年份差别较大,2003年之后由较强载逐渐趋于饱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2000年以后基本为不可持续状态。(4)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度研究,提出了综合测算和系统预景两种方法。在综合测算方法中分别建立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模型,然后根据“木桶原理”,构建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测算模型,按照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最优化原则,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经济承载力对比分析,确定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适度承载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系统预景方法通过构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景的SD模型,设定不同的发展方案,在VensimPLE5.4软件中输入模型参数进行情景模拟。(5)通过对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和预景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综合测算方法,2020年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适度承载人口规模为4562万人,适度承载经济规模为22598亿元。通过预景分析认为,保护资源环境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推动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模式。按照这一发展模式预测,中原城市群2020年的适度发展人口规模为4280万人,适度发展经济规模为22055亿元。这一预测结果与上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结果以及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确定规模基本一致。(6)通过对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度结果分析,发现1996-2020年间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将经历由缓慢发展转向加速发展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结合预景分析结果,分析了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机制。最后,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适度提高城市群紧凑度;逐步实施循环经济、轻型化和区域一体化经济战略;允许一定规模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政策体制软环境建设等。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城市群2.学位论文刘丙章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研究2009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形成了突出的二元发展结构。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城乡差别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各界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表示强烈的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本文在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背景下,总结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发展的基础理论。结合中原城市群,立足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选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系统判断,构建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数据库。借助SuperDecision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过程还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论文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概括总结了城市、乡村、城市化、城市群的概念以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特征及内涵,探究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理论问题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论文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是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分析与评价研究。综合分析了现有统计测度的评价体系与模型,设计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发展的目标、原则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原城市群统计数据,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第四部分分析建设中原城市群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原则与内容,以及机制体系构建与耦合。并就如何构建中原城市群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提出对策与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可能的研究。通过全文的研究得出:郑州是中原城市群中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发展最好的城市,在人口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三个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外,一般都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较好的一方面。说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分异现象较为明显,空间上的差异也较显著。总体上说,中原城市群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都处在起步阶段以上,有能力、也有实力作为河南省城乡经济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发展龙头作用。3.学位论文高志慧基于状态空间法的郑州市综合承载力评价2009承载力是一项以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为目标的科学研究,自提出以来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之后,承载力研究作为其一项基础研究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领域也从生态环境学科开始向人文学科渗透,综合性越来越强,已经从单一要素的评价扩展的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等多个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郑州正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时期,但期间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客观系统的对区域内的承载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况做出分析,有利于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的发展趋势,归纳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证了承载力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支撑,将郑州市综合承载系统分为压力系统、支撑系统和流通系统三个部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经相关分析后选择20个有较强代表性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论文应用状态空间法对2000-2007年间郑州市的系统承载量做测算,同时由该时段指标理想值计算综合承载力,通过各年份的承载量与理想值状态下的承载力做比较,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超载状态,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短时期的预测。得出结论是总体趋势由超载状态向可载状态发展,反映出尽管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给承载系统带来巨大的、超负荷的压力,但经过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承载系统基本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论文通过对承载系统组成部分的分析,揭示了系统承载状况呈现此种发展变化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改善系统承载状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关键词:综合承载力状态空间法可持续发展4.学位论文李晓莉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2008城镇化是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热点问题。我国城镇最早诞生于中原地区,河南城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目前,河南省城镇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比全国水平仍然落后许多,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并构建一个能够将河南省送达城市(镇)社会的城镇化的支撑体系,对于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和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基础上,以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学科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定义并构建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多种定性、定量技术手段,分析河南省城镇发展历史渊源、发展背景、发展阶段、现实省情、存在问题等问题,进而设计河南省城镇化道路,包括目标要求、质量内涵、水平估测,指出构建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对河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进步等造成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更会阻滞河南省现代化进程。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占据全国首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巨大。虽然河南省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却很低。同时河南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客观上要求不断缓解环境问题。这些都对河南省城镇化提出较高的要求。城镇化支撑体系是以实现城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各级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机制,保证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适应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制度等保障、支持要素的统一整体。构建城镇化支撑体系,通过高效的经济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规划政策、先进的科技文化,促进河南省城镇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构建城镇化支撑体系,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农村、城镇、城镇体系、城镇-区域系统四种地域空间开展城镇化研究,保障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可持续推进。城镇化支撑体系由四个层次承载平台和五个支撑子体系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城镇化支撑体系的四个承载平台分别是乡村承载平台、单体城镇承载平台、城镇体系承载平台和城镇.区域系统承载平台。它们从城镇化主体的空间地域构成的层次性分布支撑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乡村承载平台的构建侧重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城镇化。单体城镇承载平台注重城镇更新;对不同规模城镇采用不同战略;注意城
本文标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2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