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中国地理学会陆大道一、我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区域发展态势的重大变化及部分产业的布局的大尺度转移,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1、1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曾经影响乃至决定了我国的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其作用正在下降。以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水源和能源为特征的资源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战略使相当部分资源型产业愈来愈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全球化、经济和科学技术基础,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这些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1、2经济国际化成为高速增长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我国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大量的资本和产业进入我国,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产业布局转移和新的产业空间形成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3信息化发展促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信息,已经成为愈来愈重要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时间成本愈来愈重要。信息化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信息化导致经济和社会的空间重组。对信息依赖性大的产业、部门、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是推动地区发展的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三大地带及各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很大。由此给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以明显的影响。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997.101998.61998.121999.61999.122000.62000.122001.62001.12时间连网计算机(万台)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国际出口带宽(Mbps)连网计算机国际出口带宽我国互联网联网计算机及国际出口宽带增长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发展速度!资料来源:刘卫东,2003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01234信息化水平(R)人均GDP(R)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资料来源:刘卫东20031、4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极为重要的发展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成为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这种创新空间,即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R&D机构和必要的信息设施、金融机构及其他一系列服务设施等构成的产业群。这样的创新空间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同时又将创新过程和新的技术等扩散到周围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5生态和环境因素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沿海的经济高速和超高速增长,人口密集,大中城市迅速膨胀,引起突出的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地开发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大规模加工的地区的污染加剧。在生态基础本来就很脆弱的地区,产业结构正在作适应性的调整。1、6体制创新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二、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特别是传统的因素和新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我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格局。2、1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大地带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地区1995年2001年增加量(2001-1995)北京102652552315258天津81642015411990河北337683624986山西281954602641内蒙古301364633450辽宁6103120415938吉林370376403937黑龙442793494922上海152043738222178江苏5785129227137浙江6149146558506安徽252152212700福建5386123626976江西237652212845山东4473104655992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河南247559243449湖北334178134472湖南270160543353广东6380137307350广西277246681896海南482071352315重庆5654四川251652502734贵州155328951342云南249048662376西藏198453073323陕西234450242680甘肃192541632238青海291057352825宁夏268553402655新疆3953791339602、2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发生明显的差异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西部地区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2、3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差距明显产业结构变化最大、且对全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程度最高的有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贵州、甘肃、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吉林、江西、广西、青海、宁夏、西藏、海南、安徽等产业结构变化小,对全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也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及其区域竞争态势:在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体迅速增长的同时,强势省份越来越强,原来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开始出现分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开始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一轮重复建设的重点领域、也必然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一直排在全国的前四位,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2、3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梯度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标志的经济技术梯度。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年的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指标利用加权综合和系统聚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形成以下六组区域第一组第三组第二组第六组第五组第四组南海诸岛0250500750km中国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分组(2001年)•四、战略性结构调整下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2000年全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仅包括10亿元以上的省市区)010020030040050060070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亿元•2、4基础产业区域布局产生了重大变化(1)基础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聚作为基础产业的钢铁工业、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对矿产资源依赖程度很大,发生大尺度的转移。(2)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将达到100GW,西部地区将占到70%左右(尚不包括红水河和三峡)。(3)特色农业和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及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区成都市昆明市重庆市贵阳市两河口(130)蒙古山(160)二滩(330)虎跳峡(530)锦屏(300)卡拉乡(80)大空(100)杨家沟(200)半边街(225)皮厂(400)小湾(300)漫湾(150)四家村(150)牙根(90)大岗山(300)冷竹关(110)泸定(70)龚嘴(75)官地(120)瀑布沟(280)乌东德(800)向家坝(800)白鹤滩(1000)溪洛渡(1000)铜街子(60)老古岩(130)朱杨溪(205)石硼(205)乌江渡(63)东风(330天生桥(高,108)天生桥(低,80)文家庄(40)枸皮滩(200)新滩(20)三峡彭水(110)龙滩(400)岩滩(140)大化(40)葛洲坝(271.5)隔河岩(100)恶滩(56)桥巩(50)大藤峡(120)五强溪(150)拓溪(44.5)沙澜江沧江金大渡雅砻江河岷江江长乌水江红河南盘江资沅江水西南地区水电站分布图黄河西宁市兰州市银川市龙羊峡(150)拉瓦西(300)左拉(20)李家峡(150)公伯峡(50)积石峡(50)寺沟峡(20)盐锅峡(35.2)黑山峡(150)刘家峡(122.5)小峡(20)大峡(30)大柳树(150)青铜峡黄河上游水电站分布图2、5农业生产优势区、产业带、规模化新格局已成刍形•(1)各地区传统种植业结构普遍得到优化,畜牧业发展明显加快•(2)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菜、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产品。黄河流域省区、新疆和东北、西南地区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3)区域性“压粮扩经”呈现出新的地区格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仍是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减幅最大地区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增幅最大地区;过去粮食产量所占份额较小的云南、贵州、西藏却成了粮食增产区,但增长量小•(4)2001年,以浙江等八个粮食主销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标志,中国农业结构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农业资源开始按照比较优势重新进行地区配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区域重点更加明确。强化区域规模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带,打造中国农业产业新格局:••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产业,•新疆棉花产业,•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三北”地区奶产业,•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陕西和渤海湾地区的苹果产业、•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产业。•还有山东的蔬菜、海南的热带作物、山西的小杂粮、西南和东北的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带。2、6城市聚集区和大都市区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与产业集聚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大城市集聚区增加,范围扩展。人口城市化出现了新格局。郊区化中国的城市化阶段第一次正常城市化(1949-57)过度城市化(1958-60)第一次反向城市化(1961-65)第二次反向城市化(1966-76)改革开放后的正常城市化(197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资料来源:周一星2001年我国大都市区和城市集聚区(带)的发展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城市化2、产业地域分工推动空间重构3、开发区和产业簇群是大都市区扩张的新生长点4、旧城改造、环境整治与市区工业外迁加快了大都市区的郊区化过程5、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地区)投资企业数(个)所占份额(%)全国总计318100.0环渤海地区12138.1其中:北京4514.2/37.2*天津3210.1/26.4沈阳7大连247.5/19.8青岛8长江三角洲地区10031.4其中:上海6018.9/60.0南京8苏州9无锡7徐州2杭州6宁波3珠江三角洲地区6319.8其中:香港4广州175.3/27.0深圳268.2/41.3东莞6惠州4珠海4顺德4厦门7重庆3、成都2、武汉272.2其他各1个288.820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城市(地区)分布资料来源:2001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我国大都市区充满发展活力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对辐射和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至本世纪中叶,除香港外,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也将有望相继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成为带领我国城市参与全球事物的桥头堡,全方位地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以香港、上海和北京为核心的三个巨大都市区外,我国其它层次的大都市区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正在成为牵引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较为重要或已初具规模的当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大都市带,西南成渝、福建厦漳泉及以武汉为中心的众多都市区等。都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吸引外资量出口199419991994199919941999京津唐4.75.17.410.28.88.0长三角9.510.618.515.912.316.7珠三角6.48.024.830.129.534.53大都市区20.623.750.756.250.659.2中国三大城市集聚区GDP及利用外资和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三、值得注意的重要倾向3、1部分地区产业定位不当,没有培育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一系列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我国还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有些地区不将具有优势的基础产业部门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结果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陆大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