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文的分析阅读《近墨未必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证明这样的观点有没有意义?3、文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论据,能否有效地证明论点?4、文中班长帮助“调皮鬼”的例子,能否从“近朱者赤”的角度来反证“近墨者黑”?5、本文这种简单举例、以所谓的“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的写法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吗?为什么?一、分析就是具体化分析的方法就是说理的方法。写作议论文,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地泛泛而谈,那么,论述就永远只能在平面上滑行;相反,如果对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对论说中关涉的事物做一些分析,就能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把论题导向深入。阅读《近墨者未必黑》1、“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近墨者”的年龄层次:3、“近墨者”的思想素质:4、人们一般会在何种情况下“近墨”?5、不同的人“近墨”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6、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二、分析就是“砍木头”分析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分”就是“八刀”,“析”就是“用斧子砍木头”。写作议论文,就是要求去对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认识,这和“砍木头”的道理是一样的:一根木头,无论抗多远,木头还是木头;哪怕砍一刀(一分为二),也能在两个剖面上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砍的刀数愈多,事物内部的联系就看得愈仔细、愈透彻。阅读《说‘谨慎’》,看看作者是如何“砍木头”的。1、本文把“谨慎”这根“木头”砍成了几块?2、作者在对“谨慎”展开分析时,多处使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请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在进行概念分析的时候,除了阐述某个概念“是什么”,有时候也可以从反面阐述某个概念“不是什么”。学习本文的分析方法,说一说“自信”是什么,不是什么。自信是自信不是三、分析就是探因析果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在展开议论的时候,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决策。阅读《600字作文72个‘死’字谁之过?》《中学生的72个‘死’字意味着什么?》2005年4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日前在南京为中学生作报告时举例说,有位学生写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这就说明学生的词汇相当贫乏。1、两位作者分别从“语言贫血”现象中看到了什么?2、你认为造成学生“语言贫血”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3、“语言贫血”可能引发哪些后果?4、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疗学生的“语言贫血症”四、分析就是要同中见异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才能见出差异,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看到相近、相似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就能使议论走向精确和透彻。阅读《孤独是一种高贵》“孤独”和“孤单”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写作实践分析就是不断地拓展题域,把议论不断引向深入。阅读下面这两段话,看看作者是如何深入得展开议论的。模仿这种议论的方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范例1、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2、闭门画花,不如走马看花;走马看花,不如下马栽花。3、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人待我一丈,我把人顶在头上。4、说到对土地的感情,穿皮鞋的不如穿布鞋的,穿布鞋的不如穿草鞋的,穿草鞋的不如赤脚的。连赤脚也有程度之分,那些踏过水田里烂泥浆的脚,就要比走硬土的人感受得更加深刻一些。5、我们常常为了一堆金子,而丢了点石成金的指头;我们又常常为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忘了辛勤的劳动和更丰富的创造。
本文标题:议论文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38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