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此我设计了六环节教学流程:【流程设计】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思维提升――总结收获――知识运用――课外延伸【教学流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在这一环节里,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你走在街上,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人们都穿着什么款式的服装?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山装的图片,问:这种款式的服装在上个世纪曾经很流行,你知道它的名称和来历吗?由此导入新课。(板书: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因为在导课环节中,提到了服饰,所以就先学习服饰的变化。(板书:一、服饰的变化。)在这一目的学习中,首先展示各种服装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小级讨论如下的问题:1、你能说出图片中各种服装的名称吗?2、图片中的服装都反映了什么时代?3、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是哪种?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说明男子西服、中山装的流行,同时说明女士服装也有很大发展,高领服装开始流行,展示图片:女士高领服装,指出现代中式旗袍就是由高领服装发展来的。旗袍是按人体的曲线设计的,显得身型窈窕,气质高雅,沿用了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了中国人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式样,它同中山装一起,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服装。展示问题,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服饰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小结:服饰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说明我们国家当时已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并融入到我们的民族中。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同时,发式也发生了变化,进入下一目的学习。(板书:二、发式)展示各朝代人物发式及现代人物发式(男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点击问题:中国男子的长发是什么时候剪掉的?学生回答后,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剪发令,要求留有辫子的男子在20日内一律剪辫,否则以违法论处。点击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颁布剪发令?2.剪发都是自愿的吗?为什么?3.你对剪发辫是怎样看的?剪发辫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屏幕为学生展示一组材料及图片,学生结合材料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在此基础上,小结:说明剪辫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一子目的学习是称呼的变化,我采用了倒序方式导入:提问:在学校里,同学之间见面是怎样称呼的?见到校长、主任、老师是怎样称呼的?在某个机关里,比如见到了局长、科长又是怎样称呼?学生回答后,播放影像资料:关于老爷的称呼。然后点击问题:这样的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不平等应不应该改?——应该。由此引出改称呼。(板书:三、称呼)所以孙中山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官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改称“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称呼也是与时代同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播放电影片断:同志的称呼,让学生感受称呼的时代性。教师设问:如果人们要留住过去,做永远的纪念,一般会通过什么手段来完成呢?——照相。照相捕捉的是静态的画面,那么捕捉动态画面的是什么?——电影。(板书:四、照相、电影的出现)简要说明照相术的传入与发展,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照相的发展演变。概括照相的传入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然后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54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屏幕展示)1.电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哪年传入我国的?2.电影最早在我国的哪个城市放映?被称为什么?3.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叫什么?谁主演的?学生回答后,播放摩登时代,感受无声电影。说明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的发展。随着电影的传入,我国电影业逐渐发展起来,也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明星,你喜欢哪位明星,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环节:思维提升小组讨论: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小结:三个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其中,西方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国社会顺应了时代的进步。第四环节:总结收获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收获,师点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的变革也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第五环节:知识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四组习题,运用屏幕展示,以抢答的形式每组选一个题目,选派一名代表回答,可以向组员求援。第六环节:课外延伸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家中的老照片,配以文字说明照片上的故事,在班级建立一个展览角,展示你的作品,看谁搜集得多,谁的故事最生动。结束语:同学们,历史就象一条小溪,承载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板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服饰的变化二、发式三、称呼四、照相、电影的出现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3、永远都不要放弃自己,勇往直前,直至成功!4、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5、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6、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7、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磨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坚强的信念。8、对坚强的人来说,不幸就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9、想而奋进的过程,其意义远大于未知的结果。10、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11、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12、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做了有人说不好,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不要逃避批判。13、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14、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15、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16、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17、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18、人的一生,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19、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20、生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走下去。2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22、一个人,只要知道付出爱与关心,她内心自然会被爱与关心充满。23、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且连带地也会得到更多乐趣。24、有大快乐的人,必有大哀痛;有大成功的人,必有大孤独。25、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26、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27、路在自己脚下,没有人可以决定我的方向。28、命运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失败者拿来逃避现实的借口。29、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30、改变自我,挑战自我,从现在开始。31、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32、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33、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34、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35、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36、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本文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2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