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学年第学期课程题目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所属学院任课教师成绩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先秦文学散文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诗歌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秦汉文学散文汉初政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辞赋创作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发展,进入了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代。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枚皋等所谓“言语侍从之臣”,他们“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也“时时间作”,从而造成了汉赋创作盛极一时的局面。东汉辞赋仍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之下,模拟因袭的风气盛行,但以班固《两都赋》为开始的京都大赋,由宫苑而都城,在题材开拓上是一个进步。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极端黑暗,赋风开始转变,的《归田赋》以清丽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恬静心绪,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史传文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这就为《史记》的写作准备了物质条件。司马迁的《史记》在汉宣帝以后就在社会上传播,由于它记事止于汉武太初年间,就有不少文人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西汉后期散文成就表现在政论文方面,桓宽的和的奏疏、校书的“叙录”,继承汉初政论文传统,内容充实,说理明畅,表现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它沿袭《史记》体例而小有变动,记叙西汉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断代史的先例,其中有一些人物传记,详赡严密。乐府乐府机关的设立和扩大,使各地民歌有了记录、集中和提高的条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存汉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的作品。这些民歌形式多样,反映了东汉人民的苦难处境和思想感情,是东汉文学的重大收获。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在乐府民歌和民谣影响下,文人的形成,无名氏是东汉文人五言的成熟作品。东汉文人五言诗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士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们的作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创作中既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又能借鉴、《楚辞》的艺术手法,在朴素自然中求工整,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这对以后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和的产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诗三国时期,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并在此后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首先是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包括七子、蔡琰等作家在内的建安文学的出现,欣起了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南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了发展,但导致帝王与士族日益腐朽荒淫。在南朝文学中,诗歌较为繁荣。其诗作虽然反映社会现实而比较狭窄,但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有重大进展。刘宋时期,出现了以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为代表元嘉三大家。其中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家;鲍照的乐府诗和拟古诗古朴、活泼,反映了民间疾苦。齐、梁诗歌以谢朓、沈约为代表(号称永明体),讲究诗歌声律,提倡四声八病说,为唐代格律诗奠定理论基础。梁中叶到陈的诗作,出现以萧纲、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其内容贫乏,风格柔靡,但也有一些健康的诗。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逐渐走向骈偶化,而且在表达社会政治见解的同时,个人抒情色彩也越来越浓厚。整个时期,骈文有突出发展,在散文中占据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的散文魏晋时期的散文,当首推曹氏父子三人。曹操的《求贤令》等文,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的《与吴质书》等书札,清丽绰约,富于情意;曹植的表章多有哀怨,书札(如《与杨德祖书》)情浓词美。建安七子则各有所长,如孔融的文章刚健穉e利,陈琳的檄文铺张扬厉,阮瑀的符檄文思敏捷。南北朝散文骈文在散文中占统治地位。讲究语句偶俪、音调铿锵、对仗用典的文体,起自东汉,经过西晋至南朝,特别是齐永明以后,已成熟而定型。作家们撰文一是在隶事用典上更加繁富复杂,二是追求声律的和谐更加自觉,三是句式愈趋整齐,大多以四、六句为主。南朝文常被后人视为文风卑弱的标本,这同作家们大部分出身豪门世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对广大人民的生活感受,又不能直面现实政治生活有关,以致文章内容空泛,风格轻靡。虽然不少优秀的叙事文、抒情文与议论文也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但大多数文章却被骈四骈六等形式束缚。乐府南朝乐府民歌以清新婉转、本色自然的风格见长;谐音双关隐语的运用,则是其艺术手法的一大特点,影响到许多文人创作。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歌辞的,有谢灵运、鲍照、谢朓、沈约、江淹等人,帝王中则有梁武帝、简文帝、陈后主等。其中鲍照成就较高,但总的说不及民歌。北朝乐府歌谣大部分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如北魏时期的就有鲜卑、吐谷浑和部落嵇三族,但因汉化政策的推行,后人对歌辞不解而大都散失。梁鼓角横吹曲曲调属原少数民族所流传,歌辞则经南方汉人翻译或润色,有的则被易为汉人古诗或南朝人的作品。隋唐文学诗歌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唐代诗歌的成就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诗人众多,名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这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是开宗立派、具有独创风格的大家。诗作浩繁。《全唐诗》共收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其数量已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三倍以上,但这还远远不是唐代诗歌的全部。流派众多。唐代诗坛流派众多,例如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等。风格多样。鲜明独特的风格是诗人成熟的标志,而唐代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可谓争奇斗艳。传奇小说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传奇。唐代传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但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却有着明显的进步,它标志着我国的小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已经成熟。唐人写传奇,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六朝志怪小说把怪异当成事实来记载,并不是有意识的创作小说。而唐传奇已经是有意识地虚构故事,“始有意为小说”,并且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所公认的新的文学样式,出现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词词作为一种既适合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新诗体,并且在音节和句型的长短方面都形成一套固定的格律,是到了中晚唐才开始渐渐定型的。词的流行也是中唐以后的事。在唐代较早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来从事创作的,是诗人戴叔伦、张志合、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但他们所写的词数量都很少。词至晚唐,作者渐多,并且出现了写有专集的词人。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先秦到唐代,中国文学的实用性意味大大减小,审美性意味逐渐增加。从诗歌方面来看,《诗经》中多歌咏现实的苦难,而诗经也是统治者的文官从民间采集而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倾听民间的声音而来。此后,诗歌的个人性意味逐渐增加,屈原的《离骚》是一个代表,但离骚也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后来,诗歌从汉代的乐府一直到唐代集大成的唐诗,唐诗是完全具有个人倾向的作品。唐诗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审美意味。从这种发展轨迹来看,这是文学从起源到逐渐成熟的必然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性的因素逐渐剥离,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产品。另一个内在规律是形式上的不断成熟。《诗经》的四言到汉代已经僵化,逐渐进化成汉赋,而到了唐代,诗歌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发展姿态,到中唐之后,逐渐出现了更加灵活的形式,词的产生。还有一个内在的规律是文学作者与受众范围的逐渐扩大。这个与社会的发展,社会总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证据是唐代传奇的产生。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唐代的文言小说在后代逐渐白话话,更加贴近市民阶层。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