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析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
浅析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摘要: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滋长的纳粹主义就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它是当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的产物。探析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德国法西斯上台原因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义、种族歧视、极权主义、国家价值主义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他们歌颂军事美德而诋毁自由及民主,歧视不同与自己的人。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他们的支持者都拥有鲜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佛朗西格·佛朗哥)并且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员就必须奉献出你的价值。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剖析:第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虽然德国和英法等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知道历史上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过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所以封建残余保留的较少,具有良好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经济危机时法西斯主义也曾喧嚣一时,但却没有能够上台。而德国则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事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尽管后来经过11月革命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统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的根基,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所以旧官僚、旧军官等继续控制权利。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国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军国主义者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文化的影响,在很多群众思想中,对民主自由轻视,而对专制却很渴望,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传。第二、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欧洲后,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曾经被喻为“指路明灯”的自由放任主义失去了“药性”。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被迫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对大企业、大银行提供贷款和保证金,结果激起了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不满。这时法西斯分子们却大肆宣传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强权是国家改善经济状况的前提”。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出现了严重危机,促使垄断资产阶级转向对希特勒法西斯经济理论的支持。在实际生活中,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垄断资产阶级海外市场丧失,国内领土缩小,国内市场被外国资本打开,他们无法忍受其束缚。当他们利用国际环境大搞“东西方平衡”外交,恢复经济时,遇上了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他们遭到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危机。因此,他们对现行统治感到失望,但又不甘心一战的失败和经济危机中的损失。于是一小撮垄断资本家便撕掉魏玛共和国“民主”的面纱,公开叫嚷“只有剑才是德国的经济政策”,认为只有利用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才能镇压革命,摆脱危机,挽回损失,便对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寄予厚望,同时希特勒也加强了对垄断资产阶级的笼络。他在各种非公开会议上向垄断资本家百般许愿,大肆宣称民族社会主义将竭尽全力维护私有财产。特别是1929年经济危机后,他更加谄媚地讨好有势力的经济巨头。1932年l月在杜塞尔多夫秘密会议上,希特勒更是和盘托出他的纳粹纲领,竭力攻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民主制度,声称“经济生活是靠个人权威而建立起来的”,要在德国恢复一个健全的全国政体,这给与会的垄断资本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而使重工业的大笔捐献源源而来,纳人“纳粹党的党库之中”,如1932年国会选举中,钢铁大王梯森1人在3天内就给希特勒筹资300万马克作为竞选资金,其他工业、财政寡头,都慷慨资助希特勒,使纳粹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竞选活动有了经济上的保证。可见,经济危机造成的这种客观经济环境——垄断资产阶级被迫从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支持法西斯,经济生活走向专制化。经济生活中专制代替民主,也就为政治生活中专制代替民主打下基础,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这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德国是一个民族意识特别浓厚的国家,在欧洲历史上曾统治其他民族达数世纪之久。而且在俾斯麦时代,国家强盛统一,政治稳固,经济稳定。因而在德国人民中形成一种对民族的自豪感。一战使德国沦为战败国,被迫与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该条约使德国在经济、政治及国际事务中都没有享受同其他国家平等的待遇和地位。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使德国人民既忍受着战败后所带来的屈辱,又感受到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悲哀,这严重伤害了德国民族的自尊心。因此,德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凡尔赛和约,产生了对战胜国的仇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象雨后春笋林立各地,民族主义成为当时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政治口号。希特勒就充分利用了《凡尔赛和约》具有掠夺性的这一特征,要求恢复1914年的边界,同时要求扩大德国人的生存空间。这样的思想很容易引起战败后的德国人民的赞同,促使人民要求恢复“大德意志”。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走上政治舞台的,纳粹党就是在这种思潮中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影响大大鼓舞了德国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希特勒为适应德国人民的生活处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针对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向往的心情,仿效墨索里尼打起社会主义旗帜,并把反对资本主义写上党的纲领,迎合了德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的要求。希特勒不断在演说中向德国人民保证,他上台后复兴德国经济,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保证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工资,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在经济危机中求生存的农民、手工业者深感自身经济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多从经济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考虑其政治态度,在对社会民主党和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失望的情况下,轻信了纳粹党的欺骗宣传,纷纷投向纳粹党。简而言之,纳粹党利用一战后人民的沮丧情绪,激发起民族主义感情,加上实现“社会主义”这个动听的幌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第四、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法西斯上台的根本原因。战后,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德国的战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恢复他们昔日的“天堂”和“尊严”,实现他们“振兴民族”、重建“强盛德国”的侵略野心。加上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了德国以沉重打击,并由此引起政治动荡,这些都严重动摇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希特勒和纳粹党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通过掠夺别国来摆脱危机的需要。这种思想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德国实际上不过是把灭亡法国作为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在将来能够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正是希特勒推行民族侵略主义的主张与垄断资产阶级进行侵略扩张的要求完全合拍,因此垄断资产阶级才大力资助纳粹党。在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之时,钢铁大王蒂森就给了希特勒10万金马克的津贴,希特勒从蒂森所控制的各重工业组织每年可拿到200万马克。1931年,鲁尔煤矿辛迪加决定每年卖1吨煤抽5芬尼给纳粹党,每年平均600万马克。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纳粹党,还直接为该党上台大造舆论。1930年沙赫特到美国各大城市游说,为法西斯广作宣传。另外,他们还积极调解内部矛盾,进一步帮助纳粹党夺取政权。特别是1932年11月希特勒在国会选举中丧失200万张选票和35个议席,面临颓势企图自杀时,垄断资产阶级和权威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对总统直接施加政治压力,在1932年11月29日上书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帝国总理。前皇太子也两次致函兴登堡,再三劝他授权希特勒组阁。他们一致认为希特勒是能够解决政府危机的唯一候选人。可见,垄断资产阶级是直接把希特勒推上台的主要力量之一。美英等一些外国垄断巨头也给予了纳粹党大力的支持,如美国大垄断巨头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英国报业大亨罗特米尔等,都给了希特勒以资金上的援助。一些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公然支持希特勒上台。《纽约时报》于1931年6月1日写道:“假使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那就显然在华盛顿更孚众望了”。美、英垄断资本把希特勒看成是把德国和欧洲从无产阶级革命“危险”下拯救出来的救星,他们希望希特勒上台执政,消灭德国的革命民主力量,以确保他们在德国的大笔投资和贷款。国际垄断资本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希特勒上台的步伐。第五、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法西斯得以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德国,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作为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德国共产党为反对法西斯上台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也积极进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联合的对象就是社会民主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党,德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如果社共两党联合,力量超过了法西斯的力量。1932年3-4月的总统选举中,德共建议与社会民主党共同提候选人来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自己也不提。这时共有4个候选人:兴登堡(现任总统,军国主义分子)、希特勒、台尔曼(共产党)、杜施特堡(民族党)。共产党的选举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社民党的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打击希特勒”,其根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结果兴登堡当选,其后果被共产党不幸言中。在1932年11月的大选中,两党一共掌握1320万张选票,而纳粹党只有1100万张。在1933年1月31日,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党呼吁立即举行全国的总罢工,来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动,工人的罢工挽救了共和国),但社会民主党以希特勒上台没有违反宪法为理由给予拒绝。结果,由于他们一再拒绝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工人阶级被分裂了,没有力量打退反动派的进攻。德国的工人阶级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特勒上台了。德国共产党本身在政策和策略上也有许多失误。德共对德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没有很好地掌握,对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广泛团结群众,集中力量去反对法西斯主义。德共没有把社民党的右翼领导人和广大党员区别开来,前期还指责他们是法西斯分子,经常把斗争矛头指向他们。德共还不适当地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没有投入较大力量做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德共低估了法西斯危险性,认为德国是高度工业化国家,有40年的工人运动传统,法西斯不会上台,上了也只是昙花一现。德共没有把地主资产阶级阵营中的矛盾收集起来,利用其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德资产阶级也不是完全统一的,纳粹党是一个排他性的党,不容许和别人分享政权,所以并不是所有资产阶级和地主都支持它。就连鲁登道夫(老军国主义分子)也看清了纳粹的真实面目,他1933年2月1日致信总统兴登堡说:“您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就是把我们的祖国交给了一个历代最大的蛊惑家。我郑重地向您预言,这个人将把我国推入深渊,使我们的民族遭受巨大灾难。我们的后代将诅咒您的这一行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同时它也受到当时政治特性、希特勒的个人影响以及其国内军队的支持,最终,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人类一段苦难的历史开始上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多年,但我们永远忘不了人类历史上这最为残酷的一幕。时至今日,我们放眼世界,法西斯主义并未消亡,它依然在某些国家潜滋暗长着。贫困,两极分化,极端民族主义的喧嚣,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但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参考文献:[1].吕桂霞:试论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社会历史根
本文标题:浅析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3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