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1《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个人,他就是——苏轼。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D)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当我们遇到自然或者人生中的风雨时,会怎样做呢?是冒雨前行,还是逃避闪躲呢?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会告诉我们他的做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定风波》吧。首先,先来看段小视频。2二、观看《定风波》的导读视频(展示《定风波》的导读视频)三、出示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的相关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四、鉴赏诗歌三部曲:读文、探法、析人(一)读文(1)学生自由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2)学生自由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整体把握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教师明确:上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二)探法:合作探究,分析本词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下面关于苏轼《定风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E)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和反问,写出了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和不得志,作者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也没有什么可怕的。B.面对风雨,作者采取的“莫听”“何妨”“轻”“谁怕”“任”态度,“吟啸”“徐行”的动作,都是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潇洒安闲、泰然自若、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C.在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苦难挫折的人生逆境。“晴”,也一语双关。既指天晴,也暗指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D.“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词人在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E.这首词还用到了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写法。既虚写一场自然风雨又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三)析人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3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②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合作探究: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雨过天晴后也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旷达、洒脱、乐观等。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总结:这首词通过用……手法,写出了……,塑造了一个……的词人形象。例如:这首词以小见大,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一个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积极自解的洒脱、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五、背诵并默写全词六、课后作业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使学生对不同阶段所了解到的苏轼的思想、情感历程有一个更清楚而且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所学作品;“质疑问难”环节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通过他人的解答,廓清自己的思路或找准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又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视频链接”拓展了课堂内容,加大了课堂容量,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烟蓑雨笠”这种意象,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意趣追求。“交流研究文本所得”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才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说触发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获得人生哲理的环节。同时本课从设计上凸显了文本教学课堂的开放性。
本文标题:《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5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