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辨证法思考题答案汇总
2011“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分别是什么?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是:自然观。探讨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作出的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科学观。探讨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革命的实质以及科学革命的社会功能等问题,以期建立一种完整而全面的科学观。技术观。探讨技术的本质、结构、特性以及它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主要侧重于从技术史、技术哲学的视角,讨论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即从技术自身内部展开技术观的讨论。科学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揭示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思维方法。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等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技术方法论。主要回答如何变革、控制和利用自然的问题。从一般方法论的层面上,研究普遍适用于各个技术研究领域、各类技术研究及开发话动的共同法则和一般技术方法,为各领域、各类技术研究及开发活动提供一些方法论指导。自然与社会。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实现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就其学科性质而言,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是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普适性和抽象性较自然科学大,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通原理的普适性和抽象性小,它介于二者之间,并占据一个独立的中间层次。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与标志。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4、“存在”的自然界与“演化”的自然界的关系。1)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2)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3)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5、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从人工自然进化与自然界物质层次运动形式的关系,以及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的关系这两方面讨论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规律:(1)人工自然进化与自然界物质层次运动形式的关系的规律:由复杂运动形式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2)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的关系的规律:各种人工自然物的组合及其组合形式的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①(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机三者的关系)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三机组合的发展过程;②(个性化与标准化或普适化的角度)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组合关系由个性化经标准化再到新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各具个性而互不相干,经相关而无个性,到既相关又具个性。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在古代人工自然实质上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同一之中,人工自然的人工度越低,即说明与天然自然的区别越小。在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是资源的枯竭,人工自然的进化以能源的退化为代价;人工自然界的进化在自然界的一方造成的代价还在于各种排放,破坏了生态链,造成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纵览一部自然演化史,进化以退化为代价,但进化与退化二者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个循环前后相继的演化图。而人工自然的进化却酿成诸如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得到两点启示:①既然作为环境的自然界的退化受到制约,作为系统的人工自然的进化也就难以为继;②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退化到某一阶段所生成的物质正是进化的原料,因而进化得以持续和推进。在人工自然的进化中没有形成与之相耦合的退化过程,从而既制约了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也破坏了自然界的演化,这就是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实质6为什么说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现代自然观是对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否定,是对古代自然观辩证的复归,同时也是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的起点。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理解为统一的整体。古人不知自然界中之细节,也不明局部间的联系,凭借直观和天才的推测构造出包罗万象的体系,这是一种原始的综合。随着近代科学革命,近代人抛弃了体系,否定了原始的综合,开始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全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环节。部分间不相干,环节间没有联系。由原始的综合到分析,由与自然史原始的一致到与自然史相反,是对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否定,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也是尔后全面、深入的以及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近代机械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科学发展到今天,各门自然科学正日益形成一延续的统一体。科学的对象时自然史,科学的整体要成为对自然史的抽象与概括。古代哲学家对自然史天才的猜测,到今天正在成为科学的理论。这已不再是古代自然哲学与自然史的那种原始的一致,而是经过回溯,在掌握了各个环节之后的一致,是对自然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从近代的分析到现代的综合,由与自然史相反到一致,是对近代机械观的否定,标志人类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人类正在达到对自然界全面、历史、深入的认识。现代辩证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观辩证的复归。7人与自然关系三次大的历史演变其实原因。通常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天人合一、近代的天人分离以及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1)古代的“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人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③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机械化)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②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三次演变的原因分别在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人们从越来越加剧的各种危机中逐步认识到必须重新理解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8科学认识及其特点。以本专业为例说明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科学认识及其特点:科学认识定义: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②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①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②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③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以本专业为例说明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这个没有统一答案,我也给不出同一答案诶…大家自己想想吧!9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二者有何差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这两种观点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前者把科学研究看作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后者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自发的、消极的活动。科学问题始于问题是从具体的科研过程而言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从何着手研究,它与人类认识源于实践并不矛盾。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和科学认识的总秩序来说,问题最终来自观察实验,科学始于观察实验,认识源于感性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路线。可见,科研始于问题和认识源于实践这两个命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它们既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既不能由认识源于实践简单地断言科研始于观察,也不能由科研始于问题错误地推出科学始于问题。10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本质:①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②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①是科学研究的开始;②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扩充:科学问题是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对知识的进展,甚至构成科学中的发现(即发现问题),因而,真正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研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并选定科学问题又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我们可以从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科学问题与伪科学问题的区别中,进一步把握科学问题的实质。①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科学问题与常识问题的分界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怎样提出问题。事实上,许多常识问题就其本身来看往往并不简单,有的甚至是当时科学发展所不能解释的。但这类问题由于没有和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因而不具有科学探索意义。②科学问题与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它本质上不同于那些既不能证实又不能伪证,不能由经验来回答的所谓虚假的伪科学问题。判断一个问题是真实的科学问题还是虚假的伪科学问题,要根据背景知识来确定。(科学问题的来源:①由现有理论和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问题;②由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问题;③由理论的实际应用或人们的实际需要同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问题。)11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思考题答案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9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