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及目的和好处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及目的和好处标准化作为一门科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它自己的理论,标准化活动是为数众多的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而且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那么,伴随着这种实践的总结便是理论的提炼。否则,标准化实践既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上升到它的高级阶段。近百年,世界各国际标准化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标准化原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发表了一些著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52年成立了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它的首要职责是在标准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充当ISO理事会的顾问,在考虑标准化经济问题的同时,使ISO的标准化活动取得最佳效果,这对标准化理论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尔后,一些国家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如日本在1958年设立了标准化原理委员会(JSA/STACO),开展了标准实施状况的调查以及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化术语的研究。次年,官城精吉提出了标准化的两个基本原理(经济性的基本原理和对策规则的基本原理)和一系列分原理。原苏联标准化学者在标准化理论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1989年决定在莫斯科仪表学院等高、中等院校设立19·06专业—标准计量和产品质量管理专业,至于开设《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管理》、《互换性与标准化》、《标准化与质量》等课题的院校就达三分之二以上。此外,各国的标准化专家还对标准化概念,原理、方法、经济效果的测定及其它理论问题的研究日渐活跃。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有关标准化原理的专著,并就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标准化作业形成方法标准化的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方式,是标准化过程的表现形态,也是标准化的方法,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针对不同的标准化任务,达到不同的目的。标准化的形式是由标准化的内容决定的,并随着标准化内容的发展而变化,但标准化的形式又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继承性,并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标准化过程是标准化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过程。研究各种标准化形式及其特点,不仅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标准化任务,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标准化形式,达到标准化的目标,而且能够根据标准化工程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创立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为标准化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标准化的形式主要有简化,系列化,综合标准化,超前标准、组合化等。..标准化作业的3个要素:1、周期时间:是指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必要的全部时间。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没有周期时间限制,而是我们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迟或提前完成规定的工作,这两种情况均是不可取的。作为销售部来讲,前者会造成客户不满或损害公司形象,后者会造成公司资金或人员的浪费。同时两者都会给下一道一工序的进行造成不好影响。比如说:在合格证问题上,由于没有固定的周期时间限制,而是完全的灵活,一旦合格证没有在客户期望的时间内到达,客户肯定会不満,严重的是对公司信任下降。同时也增加了销售人员的工作难度,也损害公司形象。再来说后者,比如在拷车问题上,如果我们将客户要的车提前两周拷回来了,很明显这就占用了公司资金,而影响到急需车型的提取。或者是没有将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造成浪费。所以说,不管我们在做那一道工序,我们都需要一个标准的工作时间,同时保证“3W”的实现,保证服务的及时、准确。2、作业程序:顾名思义,作业程序就是将要做的事情按预先设定的好的步骤进行工作。如果没有作业程序或者作业程序不明确,或不遵守。都会造成延迟工作的完成,造成工作完成质量的不合格,或者根本就完不成工作。如果我们每一道工序都没有标准程序,试想整个工作现场将会变得如何的混乱不堪,将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多少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这种状况,除了客户不满意外,就连本公司的员工也很难满意。作业程序既是作业者执行的标准也是上级考核下级的依据。所以,要想创造客户、员工满意度,各个工序就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益于执行的作业程序。按照作业程序进行作业也是确保在周期时间内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3、标准手头存活量:是指维持正常工作进行的必要的库存量,其中包括即将消化的库存。所有事情的发生不会绝对按人们的计划来发生,而是充满了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而给工作造成的不便与紧张,我们必需备有适当的,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这一步,是保证前两步实现基础。是保证所有工作进行前提,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有标准手头存活量。标准化作业的四大目的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此外标准化还可以用作目视化管理的工具。..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标准化作业:如何制定要求一个好的标准的制定是有要求的,要满足以下六点:1、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2、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又比如“焊接厚度应是3微米”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为:“焊接工用施3.0A电流20分钟来获得3.0微米的厚度”。3、准确:要避免抽象:上紧螺丝时要小心。什么是要小心?这样模糊的词语是不宜出现的。4、数量化-具体: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例如,使用一个更量化的表达方式,“使用离心机A以100+/-50rpm转动5~6分钟的脱水材料”来代替“脱水材料”的表达。5、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6、修订:标准在需要时必须修订。在优秀的企业,工作是按标准进行的,因此标准必须是最新的,是当时正确的操作情况的反映。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标准。推行标准化作业能给企业什么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佳秩序,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备,有限的投入获得期望的生产,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为此企业必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地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以达到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在企业生产、技术、活动中,标准化作业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原因如下:1、标准化作业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劳动成果的重复利用,减少劳动耗费..企业在设计、制造、销售以及各种管理过程中,都必然发生劳动耗费,其中有的必要,有的不必要。标准化作用就是通过对已有成果的重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耗费。比如说马钢三钢轧总厂生产热轧带肋钢筋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在按国标生产的前提下,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质量高于国标的内控材生产工艺,并将此工艺固化到公司内控标准中,那么二钢轧总厂在易地改造投产时就不必再重复三钢轧总厂的积累探索过程(甚至产生大量质量异议的过程),经过标准化的作用,直接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内控标准,大大缩短了投产达标时间、减少大量的劳动耗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标准化作业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几乎到处皆是,由于习以为常,人们反而认识不到它。2、标准化作业有助于规范、统一劳动者的操作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利用一定的“机器设备”通过“人”的劳动(脑力和体力)把“原材料”变革成“产品”的活动。在生产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在有人参与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就企业管理来说,最重要也最难管理的要素是“人”和人所从事的“工作”。因为除了人是有思想的生命物体这一点外,还因为人的作业活动有着与机器设备迥然不同的特点。由于操作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别以及人的作业参数在不同时间会发生变化,同样的操作过程未必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如同样加工工艺,不同的作业班次,甲班生产的产品在性能上可能差别很大,也就是常说的“性能波动大”。倘若对作业程序、作业方法等必须规范的内容制定成标准,无论什么人、什么班次操作都按标准要求,采用同样的产品成分设计、同样的操作程序,那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应在标准可控的范围之内、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标准化作业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使劳动过程与结果规范、统一,使产品“重复”同样的特性、达到稳定的质量状态。3、标准化作业是提升品种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实际上是标准问题:没有先进的标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同样,有了先进的标准,没有标准化作业的实施与贯彻,依然生产不出来高质量的产品,或者生产出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标准化作业是将精..心设计的方案(先进标准)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实施行为,按系统工程的原理,是输入变为输出成为增值的过程。产品标准不仅对产品特性做出一系列规定和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原料、加工工艺、尺寸测量、取样方法、检试验方法直到包装、储存运输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实施一项产品标准必然涉及到与上述规定相关的各工序、各岗位、各流程,涉及到工艺、设备、质量、检验、公辅设施等等方面,这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果都能够按相应的规程、操作要点、岗位标准去操作,那么输入变为输出才能不走样、增值才成为可能、先进标准才能转化为高质量产品。因此标准化作业是提升品种质量的重要保证。4、标准化作业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其作用是长效的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原因有三: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质和量的方面提供了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其次,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可控的、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再其次,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正因为是基础、难以量化,标准化的作用和效益往往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产品、产量或成本、产值等可量化因素间接体现,显得“必要但不重要”,所以人们更愿意重视能够直接体现效益和成绩的工作,而常常忽视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但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确实又离不开标准化,他象万仗高楼的“基石”,“基石”越牢固越扎稳,楼房才能盖得高。如果一时忽视标准化工作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危害,甚至一切如故,而如果长期忽视标准化工作,就会通过质量下降、废品提高、设备故障、用户不满意甚至管理混乱、无从下手等等现象表现出来,因为标准化作业是基础性工作,标准化作用的体现是“间接”的、“长效”的!在标准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公司要开展的“推行标准化作业提升品种质量”活动,必须是以岗位操作标准化为切入点,通过提高岗位操作标准化水平,将技术质量特性..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产品质量特性,以提高公司产品的品种质量,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岗位标准化作业中存在诸多问题:1)标准化作业的观念不强。标准化作业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是一种操作规则和要求,应该达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程度。我们通常对于日本人的“刻板”感到不解:诺大的厂房下,操作工在工作之前先站立、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自己喊着口令自己操作。他们在念什么?他们在念自己将要操作的规程,他们怎样操作?他们在按操作规程的要求操作。相比之下,我们的员工就显得“灵活”得多:能一步完成的不会两步完成,能简便则简便,有时为了抓产量甚至不按规程来操作,随意性较强。究其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按标准进行操作的观念。不按岗位标准化要求进行操作其危害有五:其一易导致事故发生;其二影响产品质量;其三岗位操作规程的设置失去
本文标题:标准化作业的定义及目的和好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1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