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农村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分层”原本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所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鉴了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根源不在分配过程,而在生产过程。•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地位不同的表现:•①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②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③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问题:阶级分析方法有什么局限性?•2、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和政党》中提出社会分层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者说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就是把收入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依据。•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影响人们声誉的主要因素有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政治标准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意志、支配他人行动的能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而且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问题与讨论:•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研究取向有什么不同?•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阶层是一个社会范畴。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外,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按照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来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级与阶层是相互联系的,阶级是一种特殊的分层,常常被纳入分层的范围内。•阶级和阶层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阶级理论是以结构性因素(社会生产方式)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阶层理论是以个人特征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阶级理论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解释社会为什么不平等;阶层理论分析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解释社会如何不平等。•(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农村阶层划分的代表性观点•(1)以职业为标准•陆学艺、张厚义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农民雇工阶层、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1990)•刘成斌、卢福营将农民分为九个阶层: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阶层(2005)•李全生将农民分为七个阶层:管理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类白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贫弱阶层(2012)•(2)以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为标准•唐忠新根据个体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本的分布状况,将农村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层:•(1)新富阶层,由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3倍以上的家庭所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占农村总人口的10%左右,绝对数量达到8000多万。•(2)中等收入阶层,由人均纯收入介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左右以上、3倍以下的农村家庭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3)贫困者阶层,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下的家庭和孤、老、寡户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约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5%。•(3)以社会资源为标准•毛丹、任强将农村社会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下层(弱势群体)(2003)。•(4)以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华中乡土学派,将农民分为五大阶层:脱农农业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在村兼业阶层、规模化经营大户阶层、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2、农村社会阶层•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撰写《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一书,根据职业标准将中国农民分为八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2)农民工阶层•(3)雇工阶层•(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农村管理者阶层•198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55%-57%•二是农民工阶层:24%•三是雇工阶层:4%•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1.5%-2%•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5%•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0.1%-0.2%•七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3%•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6%。•199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农业劳动者:55%-57%→46-50%•农民工阶层:24%→16-18%•雇工阶层:4%→16%-17%•农民知识分子阶层:1.5%-2%→缓慢增长•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5%→快速增长•私营企业主阶层:0.1%-0.2%→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3%→1.5%•农村管理者阶层:6%→减少•(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第一,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导致农民阶层分化的不完全。•农民工、农民企业家我们也是帅哥、美女哟~~~•第二,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基尼系数法: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2005年已经扩大到0.375。•五等分组法:2007年,1/5的农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是9790.68元,而1/5的农村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仅为1346.89元,前者是后者的7.3倍。•第三,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2002年,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态为标准,将中国社会成员划分十大阶层。十大社会阶层比例分布图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随着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型阶层结构形态将日渐形成,最终形成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二、农村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解释社会地位结构是何种状态,社会流动解释社会地位结构如何形成。•视频资料•问题1:何谓社会流动?•问题2: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问题3: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4: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一)农村社会流动概述•1、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农村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的变动,包括人们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社会位置的变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地理空间•2、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1)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域或职业的变化。•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由地位较低的阶层转入地位较高的阶层,或由地位较高的阶层转入地位转低的阶层。•(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其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变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地位。•(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非结构性流动又叫自由流动,是指主要因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和职业的变化。(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择业范围已经从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到手工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不再需要通过上学、参军、招工就能实现职业转换。•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49年我国有2000多个建制镇,1978年达到2173个,2012年达到19881个。•1993年进城务工农民为5100万人,1995年为8000万人,2005年达到1.2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第一次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2002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1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2011年1月,《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4年2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正功能•第一,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改变了农民的职业结构,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实现农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占48%,造成农业“内卷化”。•农业内卷化是指“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四,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五,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现代化程度。•负功能•第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家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影响了农业技术改进和农业现代化。•第二,农村男性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关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第五,给城市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1978—1988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鼓励流动的转变,形成了1989年的第一次“民工潮”。•1989—1999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的转变,出现了1992年的第二次“民工潮”和1994年的第三次“民工潮”。•2000年至今,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农村人口每年以600—800万的数量流向城市。•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地区、跨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农村社会流动有三
本文标题: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8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