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货币增量: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偏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偏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是汇率制度的安排;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达成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称为应付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基准汇率:选定一种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外币作为基本外币所制定的与本币之间的汇率。套算汇率:根据本国基准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铸币平价:金币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属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是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实际市场汇率是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的。信用: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最原始的信用就是高利贷信用。《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商品货币关系还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其局限性表现在: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货币借贷:是指以货币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它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活动。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债权信用:是指融资活动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股权信用: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在股权融资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权益关系,提供资金者即股东,对入股资金不能要求偿还,但可从公司的收益中得到回报。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以及企业的股权信用。信用评估:是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程度的评价,主要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的综合评价,评估结果通常用特定的等级符号来表示。征信: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赊销:指商品购买企业在获得商品的时候,没有马上支付货款,而是约定时间以后再支付货款。它是是工商企业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主要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它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出口信贷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具体方式:(1)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贷款。(2)买方信贷。即出口方银行同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银团贷款: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中,由一家银行牵头,由多家银行参与组成一个贷款团,共同筹资向特定的客户发放贷款。它具有数额大、期限长、参加银行多的特点。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并由此获得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收益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这就是资本化的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实际利率: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资金融通: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的流动和转化。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四行二局一库:“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一库”是指中央合作金库。“四行二局一库”成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它们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四大家族运用手中权力建立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和会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3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专业性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专业银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单一银行制:也叫单元制,是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地采用这种组织模式。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这种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连锁银行制与银行持股公司制度的作用相同,差别在于没有股权公司的形式存在,即不必成立持股公司。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能反映出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资产业务提供了银行创造利润的渠道。一般有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三大类。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自有资本。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信贷承诺:是指银行在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的评价基础上与客户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约定按照双方商定的金额、利率,银行将在承诺期内随时准备应客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