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合与联系方式,是产业的质态组合形态。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知已知彼,取长补短,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增长质量。一、中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及比较新中国建立初期,中部六省经济落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第三产业基本上是由传统行业构成。1952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4.3:15.7:20,处在一、三、二最低层。此时,江西第一产业占65.6%,第二产业占13.1%,第三产业占21.3%,与整个中部地区处于相同的产业层次,只是农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中部,工业所占比重略低于中部。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在经历了恢复阶段后,从1953年开始进入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第二产业以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得多的速度发展。197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原来的最小变为最大,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9.2:42.4:18.4,已进入二、一、三的新层次。与此相伴而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工业发展过快,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严重短缺,难以为继;重工业发展过快,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内部形成重重轻轻的畸型结构;过分注意有形产品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严重滞后,此其三。这一时期,江西第一产业在保持发展的前提下,其比重也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比重迅速扩大,已接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比重有所下降。三次产业的构成为41.6:38.0:20.4。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安徽(47.2%),居第二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亦仅高于安徽(35.6%),居第5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低于山西(20.8%),居第2位。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翻开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3年来,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着力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和产业结构扭曲问题,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越过了温饱线,而且总体上已进入小康阶段。1979—2001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比1952—1978年6.5%的年均增长率高出9.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更为顺畅进行,推动着经济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从三大产业的变动来看,2001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9.4%,比1978年下降19.8个百分点。山西、湖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9%和14.8%,分别下降了11.7个和25.7个百分点,目前不仅低于中部第一产业比重,也低于全国第一产业比重(15.2%);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23.3%、22.8%、21.9%、20.7%,分别下降了18.3、24.4、17.9和20个百分点。在这六省中,江西第一产业原有比重就较大,其下降幅度又相对较小,因而成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的省份。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4.9%,比1978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山西、河南、湖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1.7%、47.2%和49.6%。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6.8、2.3和4.7个百分点;江西、安徽、湖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36.2%、43.0%和39.4%,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低8.7、2.3和5.5个百分点。其中,江西是第二产业比重最低的省份。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7%,比1978年上升了17.3个百分点。江西、山西、湖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0.5%、39.3%和39.8%,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4.8、3.6和4.1个百分点;安徽、河南、湖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2%、31.0%和35.5%,分别比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1.5、4.7和0.2个百分点。其中,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0.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仅次于湖南(21.2个百分点),但其所占比重最高,处于第一位。经过2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并在丰年时常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市场需求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交通运输业的瓶颈制约全面缓解,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的序列由1978年的二、一、三转换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取代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位。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省的三次产业构成序列与中部一致;湖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两者仅相差0.4个百分点,比例关系非常接近,第一产业从原来的第二位退居末位;江西三次产业的构成序列为三、二、一,农业由排头位置退至最后一位,第二产业停留在第二位,第三产业由原来的末位进入第一位。这种结构不仅超越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而且超越了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是在工业远未得到应有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曾运用多国模型对工业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将现代经济划分成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按1982年美元计算,在准工业化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364—728美元。它与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前工业化阶段相对应。工业化实现阶段包括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728—1456美元;在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1456—2912美元;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GDP2912—5460美元。它与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相对应。后工业化阶段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在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人均GDP5460—8736美元;在发达经济高级阶段,人均GDP8736—13104美元。它与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后工业化时期相对应。根据人均GDP和1981年至2001年汇率的几何平均数(4.73)计算,2001年我国人均GDP7543元,折合1770美元,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中部地区人均GDP5995.4元,折合1407美元,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末,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在中部六省中,湖北人均GDP1823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湖南、河南人均GDP分别为1434美元和1408美元,也即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山西、安徽人均GDP分别为1268美元和1254美元,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江西人均GDP1225美元,亦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但属于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最缓慢的省份。这种落后状况还较为突出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江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全国及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8.1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全国及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14.9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早地上升到第一位,但其整体素质不高,实力较弱,全省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仅2117.7元,分别比全国及中部地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低16.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负有改造经济的使命,要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装备和原材料。工业落后,势必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影响工业化进程。2001年江西人均工业增加值1423元,比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3338元)低57.4%,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中部人均工业增加值(2721元)低47.7%。江西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为27.4%,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分别比湖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低16.9、16.5、13.1、8.8、5.5个百分点,处于最后一位。三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过程工厂式的生产需要大规模地集中劳动力和机器设备,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因而,城市化水平也反映了工业化发展水平。据2000年人口普查,江西城镇人口为1145.48万人。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4.4%上升到27.6%,但比全国城市化水平低9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2.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河南,居第5位,离工业化中期水平的标志值(30%)尚差2.4个百分点。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转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从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看,主导产业的转换存在着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再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家用电器、汽车、航空和知识密集型的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制造等的演变趋势;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来看,存在着由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的演变趋势;从产品的经济用途来看,存在着由消费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演变趋势;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的演变趋势。这些趋势和特点,在各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主导产业的演进和更替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改革开放前,中部和全国一样,急于从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跳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内部重重轻轻的结构有所调整,但重工业比重高达64.9%,轻工业比重仅35.1%,比全国轻工业所占比重低4.7个百分点,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在中部六省中,安徽工业轻型化发展较为充分,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达41.6%,其轻工业比重最高;湖北、河南轻工业所占比重为38.4%、36.7%,均高于中部轻工业所占比重;江西、湖南轻工业所占比重同为34.5%,低于中部轻工业所占比重;山西轻工业所占比重为14.4%,居最后一位。江西农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由于未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抓住轻纺工业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的机遇,力促具有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的轻纺工业乘势而上,导致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轻纺工业主导阶段缺失。根据区位商和产业贡献率计算情况,中部多数省的主导行业分布在原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少数省形成了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主导行业。行业之间的贡献率差距很大,每个省都有一至几个高贡献率的拳头行业。各省区位商较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依次为:湖北:交通运输没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率高达24.26%,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10.1%。湖南: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其中,烟草加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7%。河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其中,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率高达17.02%,其次是煤炭采选业,达15.46%,再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达11.87%。山西: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煤炭采选业的贡献率高达73.75%。安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
本文标题: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