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五官科典型病例影像集锦
五官科典型病例影像集锦眼眶炎性假瘤女性,20岁,因右眼持续性疼痛伴眼球突出一周就诊。影像所见:右侧肌锥内可见占位性病变,病变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累及视神经并有视神经增粗,CT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呈中度强化。骨窗示病变周围骨质未见破坏。治疗过程及诊断:右侧眶内炎性假瘤(临床诊断)入院后予以甲基强的松龙静滴并抗炎治疗;右眼疼痛渐渐好转,右眼球突出渐回落,视力有所恢复。复查CT,与前次CT对比,右眼眶内肿物缩小,右眼突出减轻。临床诊断右眼眶内炎性假瘤。鉴别诊断:1.眶内血管瘤2.眶内神经鞘瘤讨论:眼眶炎性假瘤为原因不明的眼眶内软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所形成的肉芽肿病变。是成人眼球突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突眼性病变25%左右,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仅5%~15%的眼眶炎性假瘤发生在儿童阶段。本病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发应程度、发病分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及眶内结构受累情况。急性炎症最常见的症状有突发眼眶疼痛、眶周组织肿胀及复视,偶有视力减退,不易与眼眶或眶周感染区别,本病易反复发作,但激素治疗有效。讨论:眼眶炎性假瘤分型:(1)泪腺炎型(2)肌炎型(3)巩膜周围炎和视神经炎型(4)弥漫性眼眶炎症型(5)炎性肿块型影像诊断要点:眼眶炎性假瘤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但能够确定病变的范围。CT表现为灶性或弥漫性肿块,与周围组织交界不清,或呈铸型关系,造影剂增强后可强化,还可见眼外肌肥大、泪腺肿大、眼环增厚、视神经增粗等,不伴有骨破坏。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肿块境界清楚,眼球壁和眼肌均不受侵犯,无眼环和眼肌增厚的表现,瘤体内出现静脉石有助于诊断。与神经鞘瘤的鉴别:后者一般与视神经联系紧密,根据其成分的不同肿瘤可出现囊样变,增强扫描其实性部分可见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境界清楚,病变生长方式与眶前后径一致呈长椭圆形或条索状。但肿块型炎性假瘤与眶内神经鞘瘤有时难以鉴别。眼眶血管瘤女性,左眼眶肿胀半年。影像所见:左侧眶内眼球后上方可见占位性病变,病变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T1WI呈稍高信号,内可见多发条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可见多发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团块状强化。上直肌及提上睑肌明显受压向下移位。诊断:左侧眶内血管瘤(DSA诊断)。鉴别诊断:1.眶内炎性假瘤2.眶内神经鞘瘤3.眶内淋巴瘤讨论: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常见肿瘤之一,也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良性眼眶肿瘤之一。女性好发,年龄30~50岁,大多数单发。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生长,造成眶内结构移位或受压。海绵状血管瘤常有眼球突出,发生在眶尖的肿瘤引起复视、压迫视神经等症状。典型的MRI和CT表现为肌锥内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强化明显并有延迟强化的肿块,部分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或圆形高密度静脉石,少数肿瘤可生长在肌锥外间隙。MRIT1WI信号均匀,信号强度高于肌肉和眼球,明显低于脂肪;T2WI信号较高,信号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如肿瘤有流空的血管或钙化影,可表现为条状的低信号影,MRI对小的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讨论:与眶内炎性假瘤的鉴别:炎性假瘤常累及多种眶内组织,强化程度亦不如血管瘤强化明显,炎性假瘤内很少可见到流空的血管影及条状或斑片状钙化影。与眶内淋巴瘤的鉴别:淋巴瘤发生部位一般位于眼眶前缘,常累及泪腺,眶后淋巴瘤很少发生,发生在球后肿瘤一般很少考虑淋巴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眶内神经组织丰富,故眶内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神经鞘瘤。但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缺乏神经鞘膜,故不发生神经鞘瘤。眶内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MRI表现为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而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特点。有时在影像上两者较难鉴别。泪腺混合瘤男性、48岁,右眼异物感3年余。CT增强(A-F):影像表现:CT增强扫描(A~F)示右眼眶外上象限肌锥外中等强化、密度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右眼球及外直肌受压向内、下移位。诊断:右泪腺混合瘤(病理确诊)。鉴别诊断:1.泪腺恶性肿瘤2.炎性假瘤讨论:泪腺混合瘤多见于成年男性,儿童少见。肿瘤内含有中胚叶成分和来自二层腺管上皮的组织结构,所以称为混合瘤。此病发展慢,病程长,属良性上皮性肿瘤,少数可恶变,肿瘤向眶后部发展,可压迫眼球引起视网膜皱襞或视盘水肿,突眼严重导致角膜暴露。临床上为泪腺区无痛性肿块,缓慢生长,病程较长,多累及单侧泪腺。讨论:CT主要表现:良性泪腺混合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压迫泪腺窝骨质膨胀性变薄,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致,有的增强明显,有的增强不明显。与泪腺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病变常侵犯眼外肌和眶壁骨质,造成骨质破坏,肿瘤可有钙化,平扫呈稍高密度,边界不清楚,形状不规则,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与炎性假瘤的鉴别:泪腺混合瘤多有明显的边界,而炎性假瘤的泪腺炎型虽可有泪腺的增大,但仍保持泪腺的形态,并可伴有相邻眼肌的增粗、眼环变厚等表现。临床上激素治疗有效。眼眶异物双眼爆炸伤后视力下降10余天。CT所见:左侧眼球外近眼环可见点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软组织可见轻度肿胀,累及同侧眼环。骨窗示病变区点状高密度影。诊断:左侧眶内异物(手术确诊)。鉴别:钙化灶。讨论:眼眶异物在眼外伤中较常见,多伴有眼球穿孔伤,大多数发生于锤凿物体、车床加工或爆炸过程,由于锐利器具及其飞出的异物碎屑穿通眼球表面或眼睑、遗留于眼球或眼眶内所致。眼眶异物不但会引起眼球及眶内组织损伤、眼内出血,而且会损伤颅内或鼻窦等眶周组织;某些位置的异物或铁锈铜锈如果不及时取出会造成继发感染,严重损害视力,有的还可以发生交感性眼炎,严重者失明。影像学检查多选用平片检查及CT检查,金属异物以磁性多见,非金属异物以碎石多见,一般机械工业生活活动伤异物为单个异物,爆炸伤多为多个异物,在诊断中应注意某些与晶体密度相似的异物,观察晶体是否位于正常位置。MS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可较好显示异物的位置以及与眶内结构的关系。考虑到磁性异物的危害,MRI较少应用于异物检查,如临床上不能确定异物性质时,应以常规X线、CT检查为主。上颌窦炎CT平扫:双侧上颌窦内粘膜增厚,右侧上颌窦窦腔内分泌物增多,呈液体密度影,并有气液平,骨窗示骨质未见明显破坏。诊断:双侧上颌窦炎。鉴别诊断:霉菌性上颌窦炎。讨论:鼻窦炎与鼻部的解剖基础、生理基础有很重要的关系。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结构的变异。正常情况下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其鼻腔的分泌物引流至此,这一解剖部位是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通气、引流的通道。该部位又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如果中鼻道发生阻塞,引流障碍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反复鼻塞、流涕或头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涕中带血。CT诊断要点:鼻窦炎CT诊断不难,主要表现为粘膜增厚,窦腔内有液体密度影,并可出现气-液平。与霉菌性上颌窦炎的鉴别:常为单侧,多为肉芽肿性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伴有密度不均匀的钙化影。视网膜母细胞瘤男,2岁,发现右眼红、伴“白瞳”一周。CT平扫:CT所见:右侧眼球后部见一占位性病变,病变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CT平扫呈稍高密度,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钙化灶。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手术病理证实)。鉴别诊断:1.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2.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殖症(PHPV)。讨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起源于视网膜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有遗传性,为婴幼儿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大多在婴幼儿,以3岁以下多见。本病多为单侧发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约占1/4。该肿瘤最初生长于视网膜,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侵及玻璃体并沿视神经乳头侵及视神经及颅内。临床上典型表现为白瞳症,眼底见灰白色半球形肿物。肿瘤在眼内生长致前房角阻塞,眼压升高,进入临床青光眼期眼球增大、突出。讨论:CT典型表现:眼球内含有钙化的肿块。初期眼环呈局限性增厚,以后呈肿块性改变,后期整个玻璃体腔内密度增高,钙化为其特征,呈密集点状或斑片状,发生率达90%以上。与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的鉴别:该病是一种先天性视网膜小血管异常致血-视网膜屏障受损所致,以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原发性视网膜畸形,年龄多在5岁以上,6~8岁居多。CT表现为眼球内后极突入玻璃体的边界清楚均一软组织密度影,眼球不增大,无钙化,无眼外侵犯及晶状体改变。与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殖症(PHPV)的鉴别:CT表现为患侧眼球缩小,玻璃体密度增高,可见不规则肿块,但无钙化,晶体缩小不规则,亦可为双侧性。副鼻窦囊肿(粘膜下囊肿及粘液囊肿)女性,46岁,查体发现。MRI扫描:示右侧上颌窦顶部可见囊性信号影,病变边界清楚,形态规则,T1WI呈高信号,T2WI呈更高信号。诊断: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囊肿。图像2为另外一例病人,诊断“粘液囊肿”。鉴别诊断:鼻窦粘液囊肿讨论:副鼻窦囊肿临床常见,常见粘液囊肿和粘膜下囊肿。粘液囊肿多源于鼻窦开口炎症或肿瘤阻塞,引起鼻窦腔无气,并有大量粘液储留,继而窦腔内压力增高。粘膜下囊肿一般是由于窦腔粘液腺分泌梗阻,继发囊肿形成,一般不影响全部窦腔,典型表现为圆形外突的囊肿外缘,以上颌窦内最常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如头痛、鼻塞、鼻漏等。讨论:MRI诊断要点:粘膜下囊肿呈球状,多位于窦壁底部,大者可占据大半个窦腔,但其余粘膜多无增厚改变,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粘蛋白含量高时。T1WI和T2WI均可显示高信号,其内容物十分粘稠时,均呈现为低信号。粘液囊肿窦腔内完全充满分泌物,T1WI呈中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分泌物蛋白成分高或出现出血,T1WI和T2WI均可呈高信号。窦腔呈类圆形膨胀扩大,增强扫描粘液不强化,粘膜强化。上颌窦癌女性,65岁,左侧眼突,视物不清6月、加重伴红肿疼痛、左侧鼻塞1月余。影像所见:左侧上颌窦区可见异常软组织密度影,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病变突破骨质向后突入左侧翼腭窝,向前累及颜面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向内侵犯左侧鼻腔。骨窗示窦壁骨质可见碎骨性破坏。病理诊断:(左上颌窦)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浸润。鉴别诊断:1.上颌窦内翻状乳头状瘤2.上颌窦霉菌性感染讨论:鼻窦癌的症状(鼻塞、鼻窦涨痛及鼻音重)无特异性,常与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相似,所以病变常在晚期被检出,而且在肿瘤的基础上发生的炎症和感染常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成人单侧鼻塞和鼻出血提示鼻窦癌的可能。上颌窦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部位有关:上颌窦前下内区肿瘤早期即出现牙痛、牙松动、脱落感、牙槽突、硬腭肿块;下外区肿瘤少见,早期无症状或上磨牙区放射性痛,易误诊为三叉神经痛;后上外区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压迫眶下神经后有患侧上颌区疼痛;后上内区恶性肿瘤,极易早期侵入患侧筛窦、鼻腔及眼眶等,出现鼻塞、血涕等临床表现。讨论:CT诊断要点:1.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外形不规则,早期局限于窦腔内,增大后充满或突破窦壁。2.肿瘤呈破坏性生长,并伴有骨破坏及骨硬化;3.肿瘤常常侵犯邻近组织;4.平扫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可伴有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与霉菌性感染的鉴别:霉菌性感染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影,常常呈膨胀性生长,引起骨质的吸收、或窦腔的膨大,一般不引起骨质的破坏。与上颌窦内翻状乳头状瘤的鉴别:上颌窦乳头状瘤多突入同侧鼻腔,肿瘤与窦壁相邻部分常有条状低密度影,肿瘤增强可引起轻度强化,上颌窦乳头状瘤引起骨质的破坏、坏死、出血及钙化与上颌窦癌有时很难鉴别。鼻腔内翻状乳头状瘤女性,25岁,反复鼻塞1年余。CT所见:横断扫描示左侧上颌窦及左侧鼻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占据整个左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呈轻度强化,病变呈膨胀性生长,骨窗示骨质呈膨胀性破坏。病理诊断:(左侧鼻腔)鳞状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1.鼻息肉2.鼻腔癌讨论: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分为硬型和软型,硬型肿瘤较局限,多发生在鼻腔前部,主要为鳞状细胞,又称外生型;软型肿瘤较大,呈弥漫性生长,外形呈乳头状,主要为移型细胞和柱状细胞,又称内翻型。内翻型肿瘤具有向粘膜下浸润性生长、高复发率、
本文标题:五官科典型病例影像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