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P9页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8页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P22页请回答:(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4分)(3)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他的一种什么思想?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他又是如何做的?(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6)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答:(1)唐太宗(2)“以史为镜”即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听取魏征等大臣的直谏。(3)重视纳谏的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对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4)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做法: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勤于政事;要求大臣廉洁奉公。(5)开明的民族政策;2、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和亲方式,荡平突厥,这是战争方式。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这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对李世民的拥戴。(6)这使唐太宗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重视用人,虚心纳谏;对百姓轻徭薄赋,重视生产,使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1)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2)(3)融合、文化辉煌。(1)“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用一个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1、;2、;3、(2)从材料出发,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只提问不作答)答:1、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2、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2)你怎样理解唐朝的对外交往的?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12-13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答案:⑴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⑵杜甫《忆昔》⑶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戒奢从简,对外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是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三明朝考中举人的很多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⑴材料二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6)明清两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⑴科举制度,完善在唐朝时期,兴起于隋朝隋炀帝时,到清朝末年被废除⑵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工读书的风气盛行。⑷分科考试选拔⑸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6)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第二单元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足,天下足。”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2最终出现于何时?(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4)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苏州湖州;水稻。(2)南宋(3)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粮仓,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4)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59页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四:南宋纸币铜板拓片材料五:世博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⑴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答:⑴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⑵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⑶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68页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答: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六、阅读下列材料P68页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材料反映了元世祖什么思想观点?(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产生的结果如何?答案:(1)反映了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2)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结果: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P73页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答: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⑷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第三单元材料训练一、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p95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P118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⑷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⑴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⑵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明朝采取对外开放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二、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P89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是谁?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哪六部?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4)“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这一做法有什么作用?3(6)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4)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5)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6)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四、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P104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P104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③材料二中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答:①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②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③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六、读材料回答问题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答:①曹雪芹,清朝②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九、阅读下列材料:P118材料一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材料二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实行此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分)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2分)但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分)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P24---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材料二: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盖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班禅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P110(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
本文标题:七下历史材料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