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99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1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20世纪,随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心理卫生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在累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称为心理卫生学。一、心理卫生学与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医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环境保护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探讨人类如何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心理卫生:有时亦称精神卫生,这一术语是美国学者斯威萨最早提出的。1843年,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卫生专著,书中正式使用了“心理卫生”一词。1858年,精神病学家雷(Ray,L)在美国精神病大会上作了关于心理卫生的专题讲演。1906年,克朗斯托(aonstow)出版了《心理卫生》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心理卫生一词从此被广泛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我们因偏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衍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心理卫生的目的在于维护、改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为了保持、.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必须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卫生作为一项服务性工作或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二是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在我国,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有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工作者侧重于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工作,帮助人们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则侧重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理健康饲题正日益突出。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会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处理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究分了解和评价自己;(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l(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l0)能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奥尔波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1)力争自我成功;(2)能客观地看待自己;(3)具有内在统一的人生观;(4)‘与他人关系融洽;(5)具备人生所需要韵知识和技能,并专注于工作;1(6)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二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5)养成健康习惯,无不良行为;(6)人际关系良好,台甚适应社会。国内学者许又新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3种标准,即内省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内省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为标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是指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收集的资料为标准马建青(1990)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心理异常的几个层次心理异常是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所有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按其程度,大体上可将心理异常分为三个层次。(一)轻度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二)中度心理异常中度心理异常,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矢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K神经衰弱症、疑病症、癔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异常人格是指各种变态人格和人格障碍。(三)重度心理异重度心理异常指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关于心理卫生的论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的《管子•内业》篇。在西方,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体演说”。二、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首先给精神病人解除丁身上的锁链,把他们从不见天日、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救出来,进行了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业职员比尔斯。1908年,他以生动的文笔写成一部题为《自觉之心》的自传体著作。1908年5月6日,在社会各界的赞助和支持下,在比尔斯的家乡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该协会提出5项工作目标:①保持心理健康;②防治心理疾病;③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心理卫生知识;⑤与心理卫生有关机构合作。三、中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正式成立。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二、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丰富自己的心理卫生知识,主动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2、青少隼心理成长的2需要。从认知的发展来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青少年正处于对自我进行探究的阶段。从性的发展来看,青春期是青少年性生理进一步发育成熟和性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人格的发展来看,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它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1.一般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学会寻求发展两个层次,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学会调适的目标,包括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以及矫治不良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等。寻求发展的目标,包括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2.特殊目标:是针对青少年某个年龄段的特殊矛盾,或针对某个青少年的特殊问题而制订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目标。(二)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中国香港的林孟平将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分为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三级体系。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1.矫治性目标。以矫治青少年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为主,目的在于矫正已经严重妨碍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问题。矫治性目标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2.预防性目标。预防青少年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性目标面对的是可能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着眼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维护。3.发展性目标。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最高目标,旨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现实与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四、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内容(一)性心理卫生性心理是指与性征、性欲以及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二)个性与心理卫生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四)情绪与心理卫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心理卫生”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情绪的发展特点,了解焦虑、抑郁、恐惧等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帮助与指导青少年学会控制、表达、宣泄情绪的适当方法,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五)意志与心理卫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与心理卫生”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意志的特征和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帮助与指导青少年掌握锻炼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深刻理解挫折教育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关系。(六)学习与心理卫生“学习与心理卫生”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了解学习困难、学习疲劳、庆学、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帮助与指导青少年形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能。(七)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了解青少年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了解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问题,帮助与指导青少年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八)生活习惯与心理卫生“生活习惯与心理卫生”主要帮助青少年了解吸烟、过量饮酒、网络成瘾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原因和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帮助与指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九)环境与心理卫生环境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与心理卫生”主要是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心理危机干预危机是个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的严重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导致精神扇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严重事件。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阿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特点和产生原因,以便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干预。五、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一)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原她面向全体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面向所有的青少年,而不只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个别对待原则是指心理卫生工作要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心理卫生工作者要了解青少年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等,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导策略,提高工作实效。(二)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可分为矫治、预防和发展三个层次,“治”是治患于已然,“防”是防患于未然,“发展”则是实现潜能的最大开发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应以发展牲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兼顾矫治性目标,做到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三)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卫生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心理卫生工作。因此,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是使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提高,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卫生工作者不把自己的观点、愿望强加于青少年,而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启发他们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四)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维护与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为
本文标题:99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