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之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央财经大学
第二讲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1、经济增长:更多的产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2、经济发展: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内涵不同、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有四种组合:有增长,有发展有增长,无发展无增长,有发展无增长,无发展4、人均GNP指标的缺陷(1)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2)由于汇率的原因,人均GNP缺乏可比性。(3)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和生活质量。不能再以GDP指标论英雄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达到以上这些这么难?怎样协调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5、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莫利斯)包括: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6、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政府支出。前三者为内生变量,最后为外生变量。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2)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A、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劳动、资本和土地B、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7、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经济增长率为G,资本产出比率V,储蓄率sG=s/V(2)索洛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G=αL+βK+AA=G-αL-βKA为技术进步率,L为劳动增长率,K为资本增长率(3)内生增长模型代表人物:曼昆、罗默、韦尔、卢卡斯等内容:拓宽资本概念,加入人力资本,可改变资本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带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说明资本中人力资本对产量的影响。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二、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为什么?1、制度: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它分为宪法秩序、制度安排、伦理道德规范。2、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历史上的中国经济发展目前:2011年,我们国家创造了47.2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这十年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而中国经济的增长10年中有6年超过10%,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我们依然跑出了9.2%的惊人速度。2012年达到51.93亿。历史:按照伟大的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在公元元年中国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公元1000年时占22.7%,公元1500(明朝弘治明孝宗)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随后一直在20%以上。1820年达到32.9%。1870年的17.2%,1913年的8.9%,1950年到1980年一直在4.5%左右1998年又上升到了11.5%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领先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经济历史的发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两人试图解释:一是“李约瑟之谜”: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就几乎全部具备了二是“韦伯疑问”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10期现有“钱学森之问”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从供给角度)四、经济增长中的劳动(一)基本概念1、劳动质和量劳动的数量:劳动力投入的总时数=每个人工作小时数×工作人数劳动的质量:表现为工作效率和劳动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劳动复杂程度,二是技术熟练程度,三是知识的积累程度。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非劳动力(家务劳动者、福利慈善工作者、实习学生、退休者、病残人)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非劳动适龄人口以美国为例:总人口270200000人,劳动适龄人口205200000人,劳动力137600000人(其中就业者131400000人,失业者6200000人)那么,非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人口增长、收入税收政策、产业结构、社会文化、传统等。(二)我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发展1、人口分布1935年,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线:腾冲----瑷珲。东部36%人口96%,西部64%人口4%,后人进一步修正:东部43%人口94%,西部57%人口94.2%。2、人口年龄特征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比重缩小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稳定中略增人口老龄化加速,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为13.26%.人口转变趋势将继续3、人口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人口数量人口质量:身体、思想、文化人口结构:性别、年龄、地域、教育、民族、婚姻家庭等4、中国是否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民工荒、人口红利、人口诅咒人口红利:社会出生率从高到低转变中,少儿比例低,劳动人口比例高,老龄化还没达到较高水平,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一种状态。未来我国还是面临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五、经济增长中的资本1、考察资本来源的概念实物资本和虚拟资本资本流量和资本存量资本积累和资本折旧2、我国资本供给渠道与机制的新特点国内资本存量(非金融资产):1952—2008年GDP增长近77倍,资产存量增长近60倍。社会资本来源:国内部门融资所占比例下降,国外部门融资上升;国内各部门融资中,金融机构融资上升,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融资下降;融资已形成市场供给为主,政府供给为辅的格局。民间资本的作用不断提升:从企业资金的角度,2008年企业自筹资金达到78.3%。资本市场的作用不断增强:低收入国家股票市价总值与GDP的比20%-30%,中等国家50%,发达国家等于或高于GDP。中国2009年达到71%。未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资源诅咒(资源陷阱)资源重要资源也不重要(各个生产要素可以替代)“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六、经济增长中的技术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其中资本投入增长8.2%,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5.9%,劳动增长1.8%,贡献率10.6%,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43.5%。2007年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2.21%,高收入国家2.45%,上中等国家1.24%,下中等国家1%,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R&D经费达到1.49%,还处于上升中。七、中国是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何谓“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国家达到中等收入后,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增长动力不足,经济陷入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8月定的新标准:99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40个国家995—1219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1041219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69(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经济增长回落、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难、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动荡。并不是所有的中等收入国家都会陷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个例,而不是通论,并非魔咒。目前世界上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三种情况: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国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世界银行统计,滞留时间达37年。二是努力摆脱的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三是成功跨越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三)我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171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有陷入的危险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分化与腐败严重并存;过度城市化与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并存;就业困难、社会不稳定、金融体系脆弱与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并存;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在经济效率层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社会经济结构层面,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要素供给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在经济政治体制层面,是规范政府的行为,防止资本与权力勾结导致腐败。三个层面的联系:经济政治体制层面对社会经济层面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层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层面起决定作用,经济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也起决定作用。主要对策:一是解放“无形之手”---市场,形成转型的基本力量。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反垄断二是规范“有形之手”---政府,构建转型的引导力量。充分利用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空间和机遇。八、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及其发展重心林毅夫8%2030年GDP35万亿,人均2.5万美元。扩大内需表现形式为城镇化(一)如何扩大内需----加大消费性投资力度(内需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目前有一政策主张是扩大消费需求—这实际是似是而非的主张,为什么?1998年以后我们一直以扩大消费为重心,但GDP中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62.3%降到2009年的48%。也就是在消费增长率(政府消费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销售增长率)明显高于GDP的情况下,GDP中的消费率下行?据此,有人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的主张,这主张对吗?上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情况不支持下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走势也不支持(图5)那么消费率降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应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内容,从内容上讲分为“吃、穿、用”和“住、行、学”两大类六个部分。下面分别从表中看他们的发展情况因此,GDP中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是居民消费中“住、行、学”方面的支出增长过慢。我国经济运行的问题是消费不足,但不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而是有效消费供给不足---消费性投资不足。吃穿用可以工业化生产,但住行学只能靠投资对策:控制生产性投资,加大消费性投资。(二)经济发展转变的主战场:城镇化建设投资解决住行学----城镇化建设中国经济将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城镇经济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农村非农业化和城镇化(1)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非农业化与城市化相一致。(2)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农村非农业化与城市化不一致,农村劳动力主要不向城市转移,而是在农村办工业、办第三产业,发展小城镇,成为农村自身非农业化和城镇化。(3)农村非农业化和城镇化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吉利斯和刘易斯依据:发达国家的高度城市化和与此相应的工业化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大城市病;二是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农村劳动者迁往城市的高昂的城市化成本。如刘
本文标题:之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央财经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