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风险管理 自考本科 第六章到第十章
用五大理念引领安康发展前言1、怎样发展才能科学、可持续?2、怎样发展才能环保、惠及民生?3、怎样发展才能全面、补齐短板?4、怎样发展才能使安康美丽富裕?第一节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2015年11月3日,《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建议》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最大的思想亮点和思想红线,是指导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思想灵魂,是战略发展布局的鲜明策略和方针。1、“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实践性。五大理念蕴含着客观规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契合经济规律;绿色发展契合自然规律;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契合社会规律。2、“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同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契合,同群众热切期盼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期待相呼应,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展经验的深刻全面的总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3、“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理念的最新概括五大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4、“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金钥匙五大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经济低迷复苏开出的药方,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大、社会缺公平正义等问题。五大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全力补齐短板,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必将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5、“五大发展理念”不可分割彰显整体思维,是有机的统一体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共同形成指导发展,引领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突出“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整体性。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创新和创新发展①创新: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②创新发展:以创新的方式取得事业的推进或社会进步。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制度创新,改革攻坚克难;科技创新,推动文明进步;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复兴。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创新;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靠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③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创新。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工业革命4.0、“互联网+”,以及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的“再工业化”,都在倒逼加快创新。创新者生,不创新者死。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的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④强化创新意识:第一、创新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第二、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善于设想、敢想、会想。第三、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第四、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2、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①创新为民族复兴提供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党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必将带来一场深刻变革。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创新”,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将贯穿“十三五”整个时期和各个领域。表明未来的创新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②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只能靠自己创新。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大学、科研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结论:只有立足全局,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和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规律的认识达到新境界、新高度。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①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②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属“原动力”创新,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创新发展,根本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③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④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创新决定社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是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4、创新发展人才是支撑的第一资源。①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②创新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5、创新发展是跨越“三大陷阱”难题的根本出路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三大﹙周期律、中等收入国家、修昔底德﹚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我国的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①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当前,房地产、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传统的引擎下行压力很大,以创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迫在眉睫。②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④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⑤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三、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协调发展①所谓协调,就是要兼顾到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不能突出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②协调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整体性。协调发展就是着眼于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协调发展,把缺失的内容或薄弱的环节补足,尽可能实现均衡协调。③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都需要贯彻协调发展的要求。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需要平衡;发展成果要为所有人所共享;城乡区域发展要平衡;等等。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的种种压力,协调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要全面,就必须协调。人均GDP从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西部这些短板补上了,中国整体经济才会更好。通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缓解经济下行压力。2、协调发展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①协调发展理念是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落入“陷阱”、陷入灾难,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已长期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例如: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中国的贫富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基尼系数接近0.5,处于十分严重水平,且贫富差距已具有稳定性,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针对上述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时刻,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深刻表现。②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③协调是事业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中部崛起,也要西部、东北开发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④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因发展的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问题倒逼而来。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3、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①协调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②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
本文标题:风险管理 自考本科 第六章到第十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