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担者和主导力量,肩负着振兴中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努力挖掘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资源,依托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来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思潮的传播和渗透,使得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大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受到严重弱化,主要表现在:(一)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冲击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随着世界文化的较量与融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的强大优势,利用因特网、电脑软件、影视节目、书籍等工具,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使蕴涵着西方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西方精神的意识形态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助推下迅速席卷高校,不少大学生崇洋媚外现象严重。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热衷于听欧美流行音乐、看好莱坞电影,热衷于追日剧韩剧,钟情于消费外国制造的进口产品。他们对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兴致不高,却狂热追捧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新鲜时尚的各种“洋节”……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国家主体意识和爱国热情受到了弱化,这给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全球化和信息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消解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政治认同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的推进,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正在遭受被消解的危机。一些“精英”学者们大肆宣扬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观念,如“现在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国都是这个村庄的一个家庭,一个成员”等,动摇了人们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尽忠民族国家的观念。人们在不同的国家旅游、留学、工作、定居,“祖国”的观念正在被削弱,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需要倡导爱国主义。与此相一致的,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动摇,为国奉献的意识的淡化。全球化消解了凝聚民族的纽带――民族文化,消弭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本位的社会整体主义价值观,也动摇了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全球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不断丑化和否定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诱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怀疑和疏离。大学生的国家抵御观念、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削弱和冲击。(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长期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取集体授课、满堂灌的方式,教材沉闷乏味,教育空泛化、形式化和应试化,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虽然作为必修课,但是多数学生硬着头皮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或看自己的书,或玩手机,考试死记校背、只求过关,学习积极性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两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目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上还存在一个‘短’的问题。由于缺少长远安排和周密计划,倾向追求一种短期行为,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临时性和突击性等弱点。”[2]尽管高校有时也有利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中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教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不能真正将爱国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高校文化教育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让广大青年学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理想、民族气节、道德观念等,对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乃至一生的作为都会有巨大的积极影响。”[3](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生动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祖国的责任意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岳飞“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文天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情怀;苏武“渴饮雪,饥吞毡,坚贞不屈”的爱国气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国故事。这种回荡在中华民族儿女血液中的爱国豪情,是传统文化里永远焕发着光辉的部分。此外,还有“苟利同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至爱国理名言流传千年,为世人代代传颂。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爱国主义资源的感召力量,发挥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楷模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传统节日富含炽热的爱国情怀,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志性文化现象,保留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民族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等民族深层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活的灵魂’。”[4]传统节日富含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际,于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抱石自沉,用生命书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歌。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感怀,弘扬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赤诚无私的爱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清明节,人们大多回乡扫墓祭祖、哀悼先辈,许多远在海外的游子也千里迢迢回国寻根祭扫,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和怀念,深深体现了中华儿女爱乡、爱国的浓烈情怀。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佳节――春节,十几亿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热烈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最好的精神粘合剂,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得到了最深刻地强化。至于中秋节、元宵节,这两个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汤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祝愿,也蕴含着家庭团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内涵。可以说,中华传统节日在增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是激发大学生爱国责任感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国家利益、群体利益的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经艰辛磨难,饱经沧桑不倒而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始终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价值取向方面,信奉群体至上;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克己奉公,主张个人应忠于国家,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个人应自觉报效祖国。因此,在处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时,倡导“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关注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培养大学生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积极投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路径面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接受和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理念,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一)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高校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在现有五门课程教学章节中深挖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大学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资源,把有关的爱国历史事件、民族英雄事迹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用事实、用典型说话,通过课堂讨论、观看教学资料片、论文征集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增强大学生的身份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爱国主义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熏陶传统节日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高校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从中感悟民族文化,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如在端午节开展“庆端午包粽子,忆屈原思报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追溯端午节的来历,组织学生讲解屈原的爱国故事、诵读屈原的爱国诗篇、学习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在清明节,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烈士陵园,开展凭吊、祭扫、敬献花圈等活动,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爱国英雄的动人故事,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秋节、春节,以“团结、团圆”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歌颂祖国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增进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三)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可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教学楼走廊、校道、教室、宣传栏等悬挂张贴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名人、名言警句、诗词语录,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和情操的熏陶。其次,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专题讲座、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切实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强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要充分发挥好中国爱国主义、青少年爱国主义网、网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爱国主题网的作用,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和手机新媒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缅怀先辈微博祭英烈”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本文标题: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8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