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抓好“三农”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龙源期刊网抓好“三农”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作者:陈锡文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丽,农村必须美丽,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三农”工作做得怎么样,对于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做好“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必须找到抓手,那就是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词]“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5-0005-06“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大意义又有很多非常深刻的阐述。他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尤其要看穷困地区的老乡。他还讲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他还特别讲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可见在总书记心目中、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工作部署中,“三农”工作做得怎么样,对于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十三五”时期的“三农”工作承担着重大战略责任。前不久,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一、“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速度很快,取得的成效显著。过去评价农业农村发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粮食产量的增长,二是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最近这十几年的成绩是非常骄人的。如粮食生产,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提高到12429亿斤,12年间提高了3815亿斤,平均每年提高300多亿斤,而且这12年是年年增产,这实属罕见。从农民增收的指标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62元,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1422元。过去这十几年是“三农”工作取得成效比较明显的一个阶段,但为什么还要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因为我们现龙源期刊网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这个水平之后,基本上可以满足自身需求,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国内总需求相比,产需缺口大概还缺500亿斤左右。但问题是缺口只有500亿斤,去年进口达到2500亿斤,为什么会比缺口要多进口2000亿斤?这是当前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农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着非常大的不适应,有着很大差距。进口粮食这么多,其中进口量最大的是大豆,大概有1640亿斤,去年国内大豆产量才240亿斤,也就是说大豆的国内需求85%左右需要国际市场供给。这样的局面已经存在多年,而我们自己的大豆产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总量上有所下降,矛盾非常突出。去年进口的2500亿斤粮食中扣除大豆之后,还有将近900亿斤是其它粮食品种。其它粮食品种在数量上是不缺的,现在的库存非常充裕,为什么也会进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低,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农产品产得出来但可能卖不出去,因为消费者在同等质量条件下,肯定更青睐价格便宜的农产品,所以去年我国有880亿斤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从我国玉米的产量来讲,国内的供给是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的,但由于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因此就守不住自己的阵地。在农产品供给上,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品种的结构性矛盾和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两个大问题。所以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特别强调农业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完善的主要方向。我觉得,这点出了“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农业的下一步发展不是单纯的追求产量提高和数量增长,而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供给中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不能单纯的以数量论英雄,这跟国民经济不以GDP论英雄是一样的道理。而要把精力转到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上,否则就会出现产得出来卖不出去、国产粮食入库进口粮食上市的局面。对于粮食安全要有更深入的认识。过去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生产数量够不够,能否产得出来,能否满足需求。从现在的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自己的农业没有竞争力,就会逐步让国外的粮食占据国内市场。目前,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包含5大品种,即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以及大豆、薯类(红薯、马铃薯)。这五大品种里前四大品种都有进口,而现在这前四大品种的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30%到50%。举例来讲,现在玉米的压力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差距最大。去年,国家在东北四省区收购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是每斤1元钱,从农民手里收过来每吨成本就要2000元钱,还要进库、再出库,卖到市场上通常要到每吨2200元到2300元。但进口玉米的到岸完税价格一般每吨不会超过1600元,与国际市场玉米相比我们没有价格优势。现在的粮食安全不是数量够不够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安全问题。农产品产得出来,卖不出去,没有市场,最后就危及到国内农业怎么发展,农民靠什么来生存,这是一个更根本性的大问题。当然,形势也并不是糟糕到我们没有招架之力。在加入WTO的时候,经过非常艰难的谈判,我国对农产品向国际市场的开放承诺是有限度的,对三大谷物的进口量每年是有关税配额限制的,其中小麦的数量是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加在一起2215.6万吨,即使配额内的数量全进来,占我们国内目前的粮食产量比重不超过4%。如果进口数量没有超过关税配额的允许,进口的关税为1%。如果进口的粮食数量超过了关税配额承诺,超过的部分关税要提高到65%。现在国内粮食的价格并没有比国际市场超龙源期刊网,所以加税65%再进来的国际市场粮食,在中国也没有价格优势,这是一道重要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国际上真正能出口粮食的国家并不是很多,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70多个都在生产粮食,大部分国家的粮食价格都要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但他们的农业都在发展,原因就是有WTO的贸易规则。如果没有这个规则就乱了,大家都不种粮,都去吃新大陆国家出口的粮食,那全世界的粮食供给就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有一些人认为,国内的粮食价格、生产成本这么高,国家又要给这么多补贴,国际市场的粮食又那么便宜,为什么不可以多进口一点,自己少产一点。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安全问题。此外,如果要让国际市场上的粮食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从技术上废除关税配额制度,在目前这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背景下,有能力的政府都在努力的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国家的农业,我们怎么可能主动去废除关税配额制度呢。从当前美国主导的TPP谈判来看,即使是TPP协议成立,日本政府仍明确要对进口大米实行每公斤341日元的关税,按现在的汇率算就是22元人民币。连日本人都这样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我们凭什么要放弃?所以有了这道防线,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解决中国农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问题,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粮食安全问题,是要解决农业如何提高效益,产品如何提高竞争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农业方面推进一系列改革。“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一定要改变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形成的惯性思维,一定要认识到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大不一样。首先,宏观经济环境不一样。经济发展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现在的新常态。其次,面临的风险不一样。过去主要是如何加快速度追赶,现在则是如何尽全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农村改革也不能回避这两个问题,应当更全面的去理解中央的战略要求。这次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定不移的深化农村改革,其中用大量篇幅讲到土地问题,有些话是发人深省的。比如说,他一开始就讲我们的农村改革是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而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句话非常重要,特别强调的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跟土地的关系。而现在社会各界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角度很多,有的从城镇化的需要,有的从城市的中等收入者拿不到农村土地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总书记强调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实际上是强调农村土地的主人是农民,而不是其他什么人,这一条不能动摇。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我们党就一直非常关注土地问题。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再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以及延安时期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探讨和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1947年在西柏坡制定第一个《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进了土地改革。建国以后第一个法律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见,在革命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一直在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命题,没有土地改革,党就不可能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可能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可能建立抗日根据地,也不可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952年以后,其实还是在处理土地问题。土改后农民有了自己的私有土地,到了1953年开始搞互助组、初级社,1955年以后搞高级社、人民公社,农民的土地就成为集体所有了。我们党在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上,90年来主要就是解决两件事,第一是处理土地的权属问题,归谁所有;第二是处理土地的经营问题,到底以什么龙源期刊网方式经营为好?哪个问题处理不好,农业都会出大问题。所以,总书记讲农村改革的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与改革初期相比,整个经济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国已经有2.8亿的农民工,农村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土地流转的需要也越来越急迫。总书记在安徽省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讲到,把土地的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实行三权分置,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权是农户的,经营权是可以自主流转的。这个办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江苏一些发达地区就已经搞了,但我们在理论上、政策上对它概括的不够。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权分置”,允许流转、抵押、担保、入股等等的权能只是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不包括承包权。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能由本集体组织的农民家庭承包,别人是不可以的。同时讲到,不管土地经营权怎么流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代替农民作为承包本集体土地主人的地位,这是理论和实践必须要搞清楚的重大命题。全国政协每年两会都会接到很多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里面经常会问到为什么农民可以到城里买房,城里人就不能到农村去买地?城里人就不能承包农村的土地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讲清楚的。总书记在小岗村的讲话里还讲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顺应农民保留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意愿,提出了“三权分置”。这个要求是农民提出来的,我们党是去保障农民的要求。他也讲到,即使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所以他特别强调流转土地是农民自己的权力,不许包办替代,必须把选择权交给农民,让农民自己决定流转不流转,进城不进城。更意味深长的是,他在讲话里多次讲到,不要随便去动农民的土地,如果进了城的农民在城里待不住,家里没地了又回不去,那就会引出更大的问题,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
本文标题:抓好“三农”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4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