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摘要:本文论述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文关怀,才能真正体现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精神。关键词:科技发展;人文关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中应彰显人文价值取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也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创新性的主要表现。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邓小平科技改革开放政策实践功能极强的重要原因。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就富有战略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一方面强调了科学技术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高度评价了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经济增长中特殊地位和作用。“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第一次给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的基本涵义。1988年邓小平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人类智力发展的历史。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凝聚和升华了人类的精神。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以机器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代替了手工工业,创造了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并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宣告人类进人了工业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电力机械得到极大的发展,使人类从繁杂的日常劳务中解放出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逐步形成和正在形成类似人脑的信息储存、加工和传输方式,使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每一次科技革命,人类都进一步征服了自然和改善自身生存的环境,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并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充分显示了科技革命的人文价值取向。二、科技发展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一词,源自拉丁语的“人文学”(humanitas),意指关于人的学问。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关怀人和人类社会本身。无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有利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公正和进步,而不是相反。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人类的文明发展造成灾难。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工具理性过分张扬,价值理性退居一隅,“有用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尺度,严重遮蔽了科技发展和科技革命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一系列问题与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为了追求高效益,人们不惜以牺牲人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为代价,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偏离了人的目的。环境恶化,物性凸现,人性遮蔽,成了科技社会的弊病”,并且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等等。然而,所有这一系列的矛盾、危机与冲突,并非科学技术自身固有之弊端,而是科学技术的不正当利用造成的。“‘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书’。科学技术既是‘一把能够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也同样能够打开地狱之门’”。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人类如何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积极利用科学技术自身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取向,规范科技发展,引导科技应用,以人为本,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科技发展中如何进行人文关怀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应当把科学技术这一现代人类的重要活动真正放在人、社会和自然这一复合系统中来考察,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进化。(一)国家应出台新的科技政策,导向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对于关系到广大公民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例如,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获得科学信息,让全国人民都有可能参与科技发展及其应用;保证人民的粮食、营养、卫生、环境和能源的安全;利用科技减轻贫困,加强生活保障;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减少苦工和城乡差别及地区间的不平衡;保证人们以可负担的费用存取和使用信息。在技术的开发方面,首先要发展针对人们基本需要的技术,特别强调技术发展的公正性,使技术成长惠及大多数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同时,把促进自然灾害预报、预防和减轻损失的研究与应用也放到了重要位置,例如对地震的预测更加地及时和准确。(二)要不断优化我国的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管理体制。发展科学技术,人才是根本。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浪费、人才闲置现象。如科技发展中出现“重物轻人”,重视实验设备和仪器的配置,却忽视科技人才的价值,没有充分把人才的发现、培养、吸引和稳定作为管理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科技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人才使用上,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唯学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科技评估工作中,只求成功,不能失败,缺乏对失败的宽容精神,而且存在马太效应等现象,使一些有才能的“小人物”难以脱颖而出。这些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1、科学精神的重建。要“传递一种参与推进科学前沿的兴奋感”,激发年轻人追求科技进步的激情,在国民中树立科学精神。2、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促进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支持科学普及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各种计划。3、给学术和研发机构充分的自治和自由。这是形成创造性研究环境的重要条件。4、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刺激创新。提高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性得到最大的激发,真正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三)要进一步协调科技发展中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科研课题的制定,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门实施,根据有关专家的提议来制定,大部分没有经过市场调查,没有企业的参与;科技的研究、开发、生产严重脱节,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合作机制。研究者只关心课题经费的多少以及课题的验收,不管成果的产业化问题,使科技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缺乏有效支撑。今后要求我们真正的做到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四)进一步协调科研投入比例。国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投入严重失调。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占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徘徊在5.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公益性投入则更少。根据瑞士的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健康、公共卫生的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在参评的49个国家中位居45位[4]。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全面而系统地纠正上述不足,必须在科技工作领域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原则来指导和规范科研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贯彻以人为本,优化科研文化环境,优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协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处理好科技合作与竞争、引进成果和自主创新、共识项目和非共识项目、区域发展和全球视野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安排科技投入;协调好科学各子系统的发展;协调好科研机构以及其他部门的关系等等。
本文标题: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