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概论宁夏大学代晓华课程安排课程目的:了解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基础的农业要素)农业及其组成的成分的关系(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科技)农业、农村、农民及各地农业;课程内容农业的发展历史、特征农业生产资源农业生产内容农业科技世界农业第一章农业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一)农耕前的采集和渔猎时期以采集和渔猎为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后期是原始农业的萌芽阶段。(二)原始农业时期原始农业的特点是:依靠原始生态、刀耕火种、迁移农业、逐水草而居、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极其低下。(三)古近代农业时期也称传统农业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特点是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此时期农业进步很大,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显著提高,开始使用役畜、有机肥料、灌溉、饲养畜禽。(四)现代农业时期以机械电力代替人畜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灌溉,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规模扩大,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性专业化生产,农民与农村富裕化。二、农业的内容与功能农业:“农业”指的是人类利用、经营土地生产农作物、饲养畜禽以取得产品满足人类需要的经营活动。农业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不是自然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活动的主体内容是生产农畜产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这种活动包含生产和经营两个方面,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内容、目标与功能内容: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目标:既要满足人类需要,又要兼顾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利用。功能:※1)满足农民、农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2)发展国民经济※3)保护资源、良化环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在农业生产的产品与资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才开始有了工业、商业活动;※在非农业的各部门(如工商业)发展起来以后,农业及其关联的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任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从业人员都离不开对农产品的需要。不同国家农业的地位不同。三、农业的特征生物性生产:以生物为载体,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是农业的根本特征,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在特定社会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气候与土壤具依赖性: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动植物分布和农业赖以生存的温光水资源,而土地是农业的基本条件。地域性:由于各地受气候、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地域差异较大,农业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复杂性与弱质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生物本身的特性,农业生产的不同目的,决定了农业具有复杂性。农业由于以上的特性,使农业具有相对的弱质性,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小规模生产下劳动生产率低、大宗农产品价值低、收益低。四、农业的系统性农业的系统性:农业具有多目标、多内容、多因素联系的复杂性,但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内有它特定的目标、组织、内容等运作规律,因此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农作制(农作系统):一个区域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农林牧等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的集合体。农业系统是多层次的,有主系统、亚系统、子系统,不同学科也有各自的系统称谓。如:农业种植业粮食作物农作制的组成自然环境环境人工环境农作制农作物生物动物微生物产后加工、流通五、中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中国农业发展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世界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中国翻了两番。谷物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增长,农产品由缺乏转变为基本平衡。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改善。※大多数农民已达到基本温饱,营养水平已达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农民收入缓慢增加;※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兴起;农业生态条件改善。主要农区生态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变化较大(二)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农业整体处于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农业基本单元规模太小;※半自给半商品经营;※生产力落后,半人蓄力半机械生产。国家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人均占有粮食少。全国人均粮食占有350kg以下,只是发达国家人均的1/2。※粮食需求不断扩大。※粮食生产潜力缩小。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后备耕地不足。多数农村农民未脱离贫困。※人均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户规模小,人均耕地少(0.52公顷)而且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均劳动日数少,剩余劳力就业困难;※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社会化滞后;※各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大;生态问题突出。※农区生态改善,其他生态区环境仍然在恶化。※草原退化、林木蓄材量减少、沙化面积增加。※城市工业和生活造成空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三)我国农业发展目标农业生产发展目标:※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要。农村经济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余、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我区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到2013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优化,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民生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一批标准化外向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全区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国家安全标准,科技入户率7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55%以上。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启动实施以“5183农业科技工程”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计划;※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集约化科技水平;※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支撑;※加强生态建设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加快农村民生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技术保障;※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一、农业要素农业要素的内涵与功能内涵:农业生产要素指的是农业生产与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或条件。如生物、光、热、水、气、土壤、养分、劳力、技术、管理等。功能:※决定农作制的类型及其结构与功能。(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比例、农产品种类、产量、质量等)※决定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效益。(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等)※决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内容与战略。(各地依据地方资源特点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随要素种类与数量变化,决定农作制演变的进程。二、农业要素的分类农业要素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光、热、水、气、土壤、自然植被、野生动物等。是自然界提供的,有的可再生,有的不可再生,随着利用而逐渐耗尽,有的是大量要素。人工要素:是在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要素,也是对自然要素的改造,如耕地、水利设施等,也有人类创造的要素,如科技、信息等。特点是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大量增加和创造农业生产和经营所需的各种要素和条件,以弥补自然要素的不足。作物生活要素: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任何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如光、热、水、气、养分、土壤、生物。农业增长要素: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这些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发挥、优化植物生活要素的作用,使农业全面持续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类要素人工因素较大,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作用越强。三、作物生活要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基本能源,作物所合成的干物质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CO2+H2O(C6H12O6)n+O2光是自然要素、大量要素、可再生要素,利用潜力很大,目前作物生产能力下光能利用率较低。作物生产潜力的提高就是光能利用率的提高。热:来自于太阳光,热量随太阳光的分布在一年四季和每天变化。任何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且满足总热量的要求。温度过高过低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过低受冻害和冷害,过高则作物失水萎焉或组织老化死亡。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同一品种作物不同生育类型,对温度的需求都不同。根据作物对温度的反应把作物分为:耐寒作物、喜温作物、耐热作物。水:是生命的先决条件。水是植物细胞组成物质,也是植物的主要成分,是光合的原料,也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介质。任何作物一生中都有一个最适、最低需水量。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过多涝害,过少则发生旱灾。旱涝灾害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不同。根据作物需水特性把作物分为耐旱作物、耐涝作物、中性作物。空气:主要为O2、CO2、N2。O2影响作物的呼吸作用,尤其影响根系生长。CO2是合成有机物质的必要条件,且其浓度的增加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量。N2参与作物固氮,提供作物氮素来源。空气成分是作物生长不可替代的要素,也是自然要素,是可以人为调整,充分利用的要素。养分: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其中氮、磷、钾是作物需求量最大最易缺乏的,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通常称肥料三要素。微量元素: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无论大量还是微量元素都是作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其参与作物生长发育及物质组成。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产品器官不同,对元素的需求有差异。土壤: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作物提供养分、水分;土壤质地、土壤肥力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分布;土壤是可以通过人工调节的因素,可以人为改变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四、农业增长要素土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布局,还要用养结合,可持续利用。劳动力:农业生产中的人类资源,对农业其决定性作用,任何其他要素的发挥都有通过劳动力来体现。资本:人类创造使用的劳动工具。其好坏优劣觉得生产力的高低。资本有实物资本(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资金)。科学技术:改善各农业要素的质量和能力,提高生产力。管理:充分发挥农业各要素的作用,提高生产力;将生产和经营联系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五、中国农业要素概况土地资源:地大、山多、人均耕地少、林草资源不丰富,条件好的土地全国分布不均匀。气候与水资源:光、热、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西北光热充足,水缺乏,东南水热充足,光照不足。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分布极度不均衡。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丰富。人工物质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物质要素改善大,农村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多。市场、政策:对农业调控、促进农业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资源紧缺)第三章农业生产一、农业生产什么是农业生产: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其实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作物产品中,提高人类能量。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是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产业。农作制:一个地区或部门在农业活动前,在确定生产目的与生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总体部署。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即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农业生产结构:一个市场主体内,农业各部门的组成与比例关系。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各种作物及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布局。二、农业生产的原则实际出发
本文标题:农业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9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