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1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票据市场作为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基础市场的地位,发挥着其他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票据业务覆盖面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金融机构对票源竞争的日益激烈,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票据业务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不能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我国票据市场的深层次发展。一、票据及票据市场的涵义票据,是按照一定形式制成﹑写明有付出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是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提单等等。狭义的票据仅指以支付金钱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即出票人根据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即汇票、支票及本票的统称。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二、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一)票据业务量金额稳步增长,但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占比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至2013年以来,全国使用票据办理支付业务的总笔数依次分别为11.9亿笔、9.8亿笔、8.8亿笔,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的比例分别为9.2%、6.33%、4.81%;票据结算总金额分别为224.6万亿元、236.5万、235.1万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量比例分别为47.9%、39.88%、39.71%。票据签发业务量2具有笔数占比小,这是因为,相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言,票据是一种大额支付工具,是单位而非个人常用的支付工具。从其绝对发展趋势看,票据业务笔数呈下降趋势,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从其相对发展趋势看,其笔数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的建成运行以及网银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资金转账速度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支付工具总体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纸质票据的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二)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三)票据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资金交易频率和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和活跃规模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资金交易规模,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票据、银行卡等分现金支付业务发展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其交易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具体到票据使用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等六大经济发达省市。以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六省市的票据业务总笔数及金额分别占全国票据业务总笔数和金额的40%和60%以上。但在国家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各项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资金交易规模增幅不变超过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业务增速快于经济发达地区(四)创新化进一步增强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但是由于国内的宏观金3融管理规定的限制,票据业务在理论和品种创新力度不大,但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已初见端倪,2011年12月19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它的建立翻开了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崭新一页,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新阶段,它的成立必将带动中国票据市场的创新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三、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票据市场是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规范和引导商业信用、发挥票据市场融资、强化宏观调控、降低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充分肯定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作用明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票据市场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票据市场信用基础薄弱,信用风险加大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实质上是决定物质支配使用权的价值再分配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订立一系列契约、有偿让渡价值的信用过程,故市场经济是信用化的经济。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市场的发展。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并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属初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淡化了信用观念,导致信用制度和信用关系不够完善,信誉价值较低。从企业方面看,票据融资是一种手续简便、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容易管理的直接融资方式。但是,由于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的淡薄,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以国有企业为例,虽然近几年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效益仍未转换和改善,加上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了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受其影响,商业承兑汇票在大部分地区仍难以被接受。目前,流通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95%,商4业承兑汇票则不足5%。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此外,由于银行一直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薄弱,很少接受中小企业作为出票人,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大企业的票据背书转让,这也大大限制了票据的使用范围。在银行方面,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赚取利差的诱惑办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到期无款垫付,就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受到质疑。即使是银行之间也存在信用差异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的票据都可以被贴现或转贴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的流通。(二)票据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票据市场工具单一目前票据市场上,我过法定的票据种类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可操作的交易工具,其数量和规模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5%,而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不足5%,进展缓慢。票据业务的发展过多依赖于银行信用,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交易工具单一,极大地影响了票据的规模化发展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况且各方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统一票据市场的范畴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间接地影响了全国统一、有形票据市场的建立。2、市场缺乏正确定位,票据结构失衡,商业承兑汇票缺失目前,票据市场重“银”轻“商”现象普遍存在。在票据市场中存在积极推崇银行承兑汇票和消极对待商业承兑汇票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商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市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小,流通性高。相反,商业信用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贷款形成“三角债”而受到极大的损害。银行承兑汇票于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过度不均衡,增加了银行业的信用压力,以及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从本质上看,银行承兑汇票就是以一定的成本将国际贸易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者的一种金融工具,在进出口双方相距甚远且无法确认对方的信誉时,如果没有银行的介入,交易难以顺利达成。正因为双方认可的银行信用替代了双方并不熟知的商业信用,交易双方的利益才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使得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和投资者免遭信用风险。这正是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起源于国5际贸易,并大量地应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原因。在发达国家,银行承兑汇票很少应用于国内贸易。这是因为企业面临更多的融资渠道,其中一些,如商业票据、银行信贷额度等,有着更加优惠的市场利率。此外,国内交易双方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在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下,供货方通常愿意直接向购货方提供短期贷款(也就是应收账款),而并不一定非要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然而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我国的货币市场不发达,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短缺,除了银行短期贷款,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尚在建设之中,人们的信用观念比较淡漠,特别是商业信用很不健全,企业的信用不透明,信用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企业之间以应收账款方式提供短期贷款,必将形成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导致商业承兑汇票在我国票据市场中未得到积极的推广。3、票据市场尚无统一、完整、充分的交易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健全的票据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从交易主体看应包括企业、商业银行、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票券公司、经济人队伍、中央银行等,从市场结构看包括有票据的贴现,转贴现、抵押、回购、买卖、再贴现市场等。而我过的票据市场只有贴现和再贴现市场,市场交易主体也只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票据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业务信息系统,票据的签发、承兑以及流通、转让和查询查复等,都是采取实物券形成和手工操作。与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相比,票据市场发型、交易的现代化程度很低。(2)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滞后。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经营,而目前我过票据市场上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3)票据业务处理手段滞后。目前,我国票据的一级市场已经形成但缺乏有效的市场基础功能也不完善票据流通市场还局限在系统、局部和区域性之中。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仍采用手工操作。这使得票据市场6不能摆脱实物票据上的制约,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同时也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等提供了机会,不利于规范票据流通秩序。(三)票据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内部监管机制,存在大量可诱发金融风险因素。票据市场的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决定了市场工具不仅要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还应该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主要是以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为目标进行的制度设计,如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贴现的资金提供者限定为商业银行等,其结果不仅排除了商业信用,还使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宏观经济使企业强烈要求融资性票据的大量存在,全额保证金项下的承兑和贴现,导致了票据业务量的泡沫,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四)票据市场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中
本文标题: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9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