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2代谢当量(MET):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静状态下耗氧量为3.5ml/(kg.min),将此定为1MET3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4步行周期:指行走时一侧足跟触地到同侧足跟再次触地所经历的时间,分支撑相和摆动相(1)支撑相: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双支撑相: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2)摆动相: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5肌力: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6关节活动度检查分别为主动和被动7肌肉的收缩形式为等张、等长和等速8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弛缓、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9测定冷觉的试管温度在5-10℃之间,测定温觉的试管温度在40-45℃之间10与康复评定有关的术语:1)测量、评估和评定2)康复协作组3)康复评定会11(1)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器官水平上的障碍⑵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是以功能为导向的概念,个体水平上的障碍⑶残障:因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的地位,是环境和社会水平上的障碍12康复评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①了解功能障碍的情况②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③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定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①评定治疗效果②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13康复评定方法的分类:1)定性评定:交谈,问卷调查,肉眼观察2)定量评定:等级资料的量化评定,计量资料的评定14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向后凸的胸曲;向前凸的腰曲和向后凸的骶曲。颈曲和腰曲最大,胸曲次之,骶曲最小。正常颈曲度和腰曲度介于于3~5cm之间15常见的异常姿势:(一)侧面观:⑴头向前倾斜⑵胸脊柱后凸(驼背,颈曲深度大于5cm)⑶平背(直背,胸曲和腰曲小于2-3cm)⑷鞍背(腰部前凸大于5cm)⑸胸部畸形:①扁平胸②圆柱胸③鸡胸④漏斗胸⑤不对称胸⑹骨盆后倾⑺骨盆前倾⑻膝过伸⑼膝屈(二)后面观:⑴头部倾斜⑵肩下垂⑶肩内旋、外旋⑷脊柱侧弯⑸骨盆向侧方倾斜⑹骨盆旋转⑺扁平足⑻高弓足(三)前面观:⑴头下颌骨不对称⑵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⑶髋外旋、髋内旋⑷膝外翻⑸膝内翻⑹胫骨外旋⑺胫骨内旋⑻拇外翻⑼爪形趾16神经反射发育评定:(一)脊髓水平:⑴屈肌收缩反射⑵伸肌伸展反射⑶第一种交叉伸展反射⑷第二种交叉伸展反射(二)脑干水平:⑴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⑵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⑶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⑷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⑸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⑹联合反应⑺阳性支持反应⑻阴性支持反应(三)中脑水平:1)调正反应:⑴颈调正反射⑵身体调正反射⑶第一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⑷第二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⑸第三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⑹第四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⑺第一种视觉调正反射⑻第一种视觉调正反射⑼第三种视觉调正反射⑽第四种视觉调正反射⑾两栖动物反应2)自动运动反应:⑴拥抱反射⑵抬躯反射⑶保护性伸展反应17心电运动试验(ECG):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18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变等)为止。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19心电运动试验的种类:⑴单级运动试验:指运动试验过程中运动强度始终保持不变的运动试验,如台阶试验⑵多级运动试验:指运动试验过程中运动强度逐渐增加的运动试验,如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试验(分级运动试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GXT)20运动试验的相对禁忌证:⑴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和同等病变⑵中度瓣膜狭窄性心脏病⑶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⑷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流出道梗阻性病变⑸电解质紊乱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传导阻滞⑺严重动脉压升高⑻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不能配合进行运动21平板运动试验方案:根据运动负荷量的递增方式(变速变斜率、恒速变斜率、恒斜率变速等)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试验方案,如Bruce方案、Naughton方案、Balke方案等。国内最常用的是Bruce方案。Bruce方案:1)优点:易于达到预定心率;最高级别负荷量最大,一般人均不会超过其最大级别2)缺点:主要是运动负荷增加不规则,起始负荷较大(4~5METs),运动增量较大,老年人和体力差者往往不能耐受第一级负荷或负荷增量,难以完成试验;每级之间运动负荷增量较大,不易精确确定缺血阈值;此外,在走-跑速度临界时,受试者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节奏,心电图记录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22肺容积:指安静状态下,测定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容积变化基础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基础肺活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⑴潮气量(TC):为1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的气量。正常成人约500ml⑵深吸气量(IC):为平静呼气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即潮气容积加补吸气容积。正常男性约2600ml,女性约1900ml⑶补呼气量(ERV):为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正常男性约9l0ml,女性约560ml⑷肺活量(VC):肺活量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⑸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6)残气量(RV):最大深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23通气功能: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又称动态肺容积⑴每分钟通气量(VE):指每分钟出入肺的气量,等于潮气容积×呼吸频率/分。正常男性每分钟静息通气量约(6663±200)ml,女性约(4217±160)ml⑵最大通气量(MVV):是以最快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1分钟的通气量。实际测定时,测定时间一般取15秒,将测得通气量乘4即为MVV。正常男性约(104±2.71)L,女性约(82.5±2.17)L,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低于70%为异常⑶用力肺活量(FVC):又称时间肺活量,是深吸气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FVC约等于VC,有通气阻塞时FVC>VC⑷肺泡通气量(VA):指单位时间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的气量,只有这部分气量才能参与气体交换。正常人潮气量为500ml,其中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的气量不参与气体交换,称解剖无效腔即死腔气,约150ml24最大摄氧量VO2max:指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正常人最大摄氧量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动静脉氧分压差,即VO2=心输出量×(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受心肺功能、血管功能、血液携氧能力和肌肉细胞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判定达到最大摄氧量的标准为:①分级运动中两级负荷的摄氧量差值小于5%或小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2ml②呼吸商大于1.1(成人)或1.0(儿童)③继续运动时摄氧量开始降低④受试者精疲力竭或出现其它停止运动试验的指征25无氧阈(AT):指人体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有氧代谢已不能满足运动肌肉的能量需求,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此时,血乳酸含量、肺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急剧增加。无氧阈是测定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无氧阈值越高,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越强。无氧阈相当于一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或最大摄氧量的50%~60%时的运动强度26氧脉搏:氧摄取量和心率之比值称为氧脉搏(O2Pulse),其代表体内氧运输效率,即每次心搏所能输送的氧量,反映了每搏心输出量的大小,氧脉搏减小表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率代偿27呼吸商(RQ):为每分钟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与每分钟耗氧量(VO2)之比,其反映体内能量产生的来源(有氧供能或无氧供能)和酸碱平衡状况,有氧供能为主转为无氧供能为主时及代谢性酸中毒时RQ明显增高28注意障碍的分类:1觉醒状态低下2注意范围缩小3保持注意障碍4选择注意障碍5转移注意障碍6分配注意障碍29语言障碍:指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包括语言发育弛缓、发育性语言困难、后天获得性失语等。分为中枢性言语功能障碍、周围性言语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分类:1)声音异常(与喉炎、声带增厚或神经肌肉麻痹等有关):①音质异常(嘶哑声、气息声或鼻音过重等)②音量异常(过大或过小)③音调异常(过高、过低、突变)2)构音异常(常见于构音障碍或构音器官结构异常)3)语言异常(常见于脑血管病变后失语症)4)流畅度异常(如口吃、重言症等)30语言功能障碍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⑵心理和精神异常造成的言语障碍⑶言语功能单位损伤引起的言语障碍31常用言语语言障碍筛选方法:Halstead-Wepman失语症筛选测验、标记测验、语言发育迟缓的的评定内容32发音障碍:又称皮质性构音障碍或言语失用,表现为咬字不清、说话含糊或发单音有困难,模仿语言发音不如自发语言33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较为突出,自发语言呈非流利性,话少,复述及阅读困难,语言呈电报文样,病灶部位在优势半球的额下回后部34失读症: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病变引起,患者无失明,但不能辨识书面文字,不能理解文字意义。轻者能够朗读文字材料,但常出现语义错误,重者将口头念的文字与书写的文字匹配能力丧失35构音障碍:由于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与言语有关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而引起的言语障碍。评定方法:Frenchay评定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评定法36①浅感觉:包括皮肤及粘膜的感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此类感觉是受外在环境的理化刺激而产生②深感觉:是深部组织的感觉,包括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又名本体感觉。此类感觉是由于体内肌肉收缩,刺激了本体感受器(肌、腱、关节和骨膜等神经末梢)而产生的感觉③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感觉、两点辨别感觉、体表图形感觉、实体辨别觉。这些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故也称皮质感觉37感觉障碍的分型及特点:⑴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末梢型、神经干型、后根型⑵脊髓型感觉障碍: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征、后角型⑶脑干型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⑷丘脑型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痛、感觉过敏或倒错、非感觉症状⑸内囊型感觉障碍: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痛温觉,“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⑹皮质型感觉障碍: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忽略38温度觉:包括温觉及冷觉。嘱患者闭目,用分别盛有冷水或热水的试管两支,交替随意的接触皮肤,试管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为2-3秒,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测定冷觉的试管温度在5℃~10℃之间,测定温觉的试管温度在40℃~50℃之间39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病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脊髓损伤、脱髓鞘疾病、脑卒中、脑外伤、去皮层强直和去大脑强直、脑瘫等40痉挛的特殊表现:1巴彬斯基反射2折刀样反射3阵挛4去大脑强直和去皮层强直41影响肌张力的因素:1体位的影响2精神因素的影响3并发症的影响4神经状态的影响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6疾病的影响7药物的影响8外界环境的影响9主观因素的影响42肌肉收缩的形式:⑴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⑵等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⑶等张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
本文标题:康复评定学背诵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2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