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作者:黄辉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的。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显露出贝多芬强烈的创作欲望及其创作的独特性。该首奏鸣曲以精炼的钢琴手法,澎湃着强烈的热情,从中可以窥见到贝多芬其后强烈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因此,探索其独特的创作技法,对于进一步探究自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风格的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前后呼应,调式调性规整,音乐风格兼有戏剧性和风俗性特征,统一整个乐章,具有概括整个曲式结构的内涵。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出发,详细的阐述了乐章中的相关内容。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创作手法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魅力的最后一个乐章。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连绵不断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情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的天性和感人的情怀充分地表现在湍急的音乐中。乐章及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鸣曲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乐曲的形式也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了新主题,并且运用了主要动机代替结尾乐章,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曲式特性,在这种回旋曲中充满了他对奏鸣曲式动态的表现力。乐章之间进行热烈的的对比及动机的表现手法手法,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内在紧张敢。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一、呈示部1—58小节主部1—13小节,f小调、转调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该部分运用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组成,其中第一乐句(1—5小节)和第二乐句(6—9小节)、第三乐句(10—13小节)分别采用不同的动机,形成曲式内部的对比。而且,对比的后两个乐句在和声上也表现得更加不稳定,先是向bA大调的离调,最后又转到G大调结束(DVII7—T)。主要主题趁着急忙的三连音,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漩涡,以强烈的反复给予呼应,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凛。连接部14—34小节,14—21小节运用了主部第一个乐句的动机材料,和声从G大调向c小调转移,整个过程持续着G音,也为副部做好了调性准备。从22小节开始,伴随着三连音龙源期刊网自然发展,显得很有动态性,给人一种与主要主题相对应的圆滑之感,右手的三连音、左手的分解和弦的不规则节奏创造了期待的印象,富有歌唱性。并于33—34小节形成完满终止(K46—D7—t)。该部分承上启下,为副部的出现做好了调性的准备。副部35—50小节,该部是呈示部中与主部对比的第二主题,从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情绪、节拍等方面都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调性转为主调的属小调c小调上,运用了新的主题材料,从材料方面来看为单主题材料,从音乐性格方面来看,与主部主题的动力性、戏剧性相比,更具有抒情、流畅、安静、平静和富于歌唱性的特征,以分解和弦和八度音程为主,好像强调形象的内在对比,意志的振奋及感情的深沉与强烈的三连音流动浑为一体。48—51小节形成完满终止(K46—D7—t)。结束部51—58小节,c小调,采用主部的材料,和声进行反复终止,56—57小节转入f小调,形成D7—t完满终止。二、插部56—109小节插部(全新的材料,结构清晰)bA大调,再现单三部曲式,A(56—78小节)6+4歌唱性的对比双句体,以回旋性发展了主要主题,表现出优雅的感动和激情,音乐显示对第一乐章开头动机的回想,在浑然忘我的气氛中对比。左手重复的和旋轻盈透亮,可以想象是单簧管独奏配上弦乐伴奏。从69—78小节进行装饰性变奏(变化重复),右手旋律音程提高了八度。B(79—86)以柱式和弦为主,音乐不断的向前发展,A1(87—94)为再现部,在柱式和弦的基础上增加了八度音程,B1(87—102)完全重复,A2(103—109)该部分是A1的结构减缩的重复,两相比较减缩了一小节,全终止收拢。展开部110—126小节,展开主部材料,起连接作用,针对主部第一乐句进行的阶梯式下行模进展开,调性从bA大调转到f小调。属准备127—138小节,C大调,就材料的惯性而言,仍然延续着前一部分对主部材料的展开二者是一个整体。但是,这一阶段开始了明显的持续属准备,因此,这里是通向再现的连接准备。三、再现部139—196小节调性f小调,几乎就是呈示部的复制(副部调性回归),重新又是暴风雨,又是斗争,又是意志的奋发。其中,主部最后转到C大调结束;连接部从C大调转回到f小调;最重要的奏鸣原则体现,副部调性回归主调f小调再现;结束部的手法较为简单,以华美的三连音音符的琶音组成,慢慢提升的激烈热情造成了非凡的紧张力量。其中,与主部动机相比,该部分换成了左手,更加起到了和声的支撑作用,最后以下降的琶音崩溃般的掉下来而突然结束,形成圆满的效果。四、结语龙源期刊网通过上述对奏鸣曲的详细分析得知:第四乐章暗含着一个对整个奏鸣套曲的和声总结,因为奏鸣曲的第四乐章都是建造在f小调或F大调基础之上的,因此,f小调的主和弦就成为这个乐章各部分的调性设计。主部f小调,副部c小调,插部bA大调,正好是f小三和弦的构造,如同铭刻的碑文一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在作曲技法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创作了动机展开的手法,就是把音乐主题最核心的动机分裂出来,用模仿、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式调性、变织体、加入华彩等方法,增强或改变以往的特性,打破稳定平衡的状态,造成一种发展变化的趋势,酝酿某种矛盾冲突。参考文献[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于润洋.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西方音乐通史:音乐卷(修订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3]黄晓明.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3作者简介黄辉(1991-),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本文标题: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2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