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摄影大师郎静山-(朱志仁-)
《形式语言》作业•2012MFA朱志仁苏州大学摄影大师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995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相机比太太还重要。(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大师少年摄影大师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大师中年我国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两年以后,又与黄伯惠先生等人于时报大楼成立了“华社”,这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成立“华社”的同年三月,郎静山也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的先河•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这很可能是中国学校正式有摄影课程的开始。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于民国三十七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摄影学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并且他也是国人中第一位摄影作品得以在国际性展览中出现的人.(民国三十七年是公元1948年)•周志刚与郎静山大师在国际影展开幕礼中寒暄•摄于1955年,台湾台北•作者:周志刚摄影大师郎静山•1961年作黄金树张大千、郎静山与作者合影摄影大师郎静山•1962年,国际摄影联盟授予最高荣誉“大师”称号。•郎静山在北京•摄于1990年•作者:李英杰1993年10月,郎静山在黄山电视专题片《走过一世纪》1993年10月,郎静山在黄山陈复礼与郎静山、吴印咸三位摄影界泰斗聚首1994年,由港澳摄影协会主办的世界华人摄影艺术研讨会在珠海举行,陈复礼与郎静山、吴印咸三位摄影泰斗聚首,同被授予“摄影大师”荣衔《搏斗》陈复礼(1916年)•白求恩•吴印咸(1900年——1994年)1995年4月13日,中华民族摄影艺术一代宗师郎静山在台北辞世,终年104岁。集锦摄影•在20世纪30年代,郎静山开创了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以相机代替画笔,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将绘画的高超境界融入摄影艺术之中,并因之驰誉于世界艺坛。(“集锦摄影法”,这是他在四十七岁那年所创造的。)集锦摄影•1905-1992年一直研究集锦摄影创作,八十七年如一日。•所谓“集锦”,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集锦摄影•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集锦摄影de形式•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媒介和熟练的黑白灰三色,描绘丰富多姿的黑白意蕴,融神气韵为一体。•张大千•作者:郎静山•20世纪60年代摄制集锦摄影的创作•集锦摄影的创作步骤非常复杂,包括了收集素材、排比图片、规画草图、接合底片等好几道过程,•郎静山曾一再强调,“每一帧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窒闷黑暗的冲映室中的心血结晶。”•长期的坚持,也终于为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法”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松鹤长春》,共用4底合成。仙鹤是1910年在上海一家花园拍摄的;左下角的山坡于1911年摄于苏州;山峰则是黄山的天都峰,摄于1933年;松树于1934年摄于北京。这四个部分直到1943年才拼合成《松鹤长春》,与仙鹤的拍摄时间相距33年之久。横幅长卷的《湖山揽胜》图,是郎大师生前作的最有代表性“集锦摄影”作品。•原作尺寸为132×18公分,于1982年完成,1984年6月在香港《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此照是山水集锦巨构,可说是郎大师运用国画山水的构图方式,巧妙地运用在集锦作品上,从画面最右边的凉亭老翁远眺层峦云雾,到近景的奇石丛树,左边的孤舟,远处的村落及湖边倒影,这幅美丽的国画山水景像,就如同大师一生胸襟开朗,宁静与世无争。•作品中的景物,据郎静山先生所记:右起为法国巴比松树石,接着为南朝鲜亭榭(亭中持书者为画家张大千先生),江西庐山含都鄱岭山坡,张大千在巴西的庄园———八德园上界三峰之石,黄山西海之峰(画面上半部),菲律宾碧瑶之树(画面下半部),法国名胜处之石,最后为南京玄武湖之畔。这幅作品完全是用传统摄影方法,用多底片在暗室多次曝光集锦合成,可以说是“集锦”之高峰。•该作品曾于2005年在香港以82.86万元拍出,创下其作品拍价的纪录。郎静山“集锦摄影法”的代表作《湖山览胜》的一部分集锦摄影的形式语言•1透视关系•2视点角度•3景物安排•4景物虚实•5影调控制•6景物取舍1集锦摄影的透视关系•变“焦点”透视为“散点”透视。一般摄影,是用照相机直接拍摄景物完成作品,画面上透视消逝点只有一个,离消逝点越远则景物就越小,离消逝点越近则景物越大。•集锦摄影采用“散点”透视,强调透视的“假定性”以达到任意增加画幅长度,增大视野范围、突出立体的艺术效果。•郎静山在集锦摄影中借用了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将多景物合成在一张相纸上,其透视关系也就存在着假定性。基本上和中国画的透视效果相似。•《湖山揽胜》2集锦摄影的视点角度•构图变“平远”为“深远”。•按中国画论,把视点角度概括为“三远”。即平远(平视),高远(仰视)和深远(俯视)。中国画中“画贵深远”给人以“咫尺千里之遥”的感觉。•在摄影中,一般都是根据表现内容大部分随机决定拍摄角度。如果要想“深远”的空间透视效果达到,就必须在拍摄时选用高空摄影,如在直升飞机上俯拍,在高楼顶上拍等。•郎静山在集锦摄影的景物安排中则是根据国画的“深远”法的构图原则来处理景物层次,无论照片中的景物原来是以何种角度拍摄的,最终均是以“深远”的角度落实到画面。因此作品便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画风。•芦岸归舟3集锦摄影的景物安排•变“局部”景物为“全景”。•“局部”与“全景”的安排问题在中国画论中是定位分疆问题。在国画中一般都是按着全景构图,来安排局部。•在摄影中,原本摄影题材的全景与局部安排是受相机镜头的限制的。•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有的景物大都应用全景构图。这样画面够容纳更多的景物,增大了画面空间,使构图具有完整性。而且这种所谓的全景表现,实际上又是局部景物的组合,因而局部景物的细节也会被无遗地保留在新构成的整体形象中。这其实是国画中的特长,郎静山将其拿来所用,使其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并注入了国画的元素。•《松鹤长春》4集锦摄影的景物虚实•在摄影中,景物的虚实主要是由“景深”决定。这是摄影学的物理光学特性。景深控制用以虚化景物,突出主体形象,因此虚实对比是摄影艺术重要的造型语言。所以景深控制被摄影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而被重视。•中国绘画是以线条结构表现为主,前后景物都是一样清晰。•集锦摄影的造型原则,保留了中国画中的这一特点,而摒弃•了摄影中“景深控制”这一物理光学特性。•郎静山认为:“集锦摄影于景物之布置,近景物须清晰。衬景可不必十分清晰,然亦不可过于模糊。虽有距离之差异,亦当以人目所得者为准则。”这种主张和中国画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春树奇峰19345集锦摄影的影调控制•影调构成是摄影造型的重要艺术语言。在摄影中就有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之分。但这种调子一般都是通过运用摄影灯光设置,曝光设置等来实现的。•在集锦摄影中,郎静山是通过暗房技巧来达到对影调的控制。从国画的“影调”特色讲,大体分为“水墨”和“浅降”两种。郎静山的集锦作品,高调一般是仿国画中的浅绛山水效果,低调是仿水墨画效果。中调(平调)是仿绢底画效果。画面小的影调透视关系,也是依国画风格而加以控制的。•集锦摄影影调的改变是主观的,又是十分严格的。不仅各局部景物的影调都需要改变和调整,而且整个画面的基调也须作者加以严格控制,因为若是有一点疏忽,合成的景物就不能协调。•斜风细雨不需归19606集锦摄影的景物取舍•在摄影中,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喜好来选择拍摄的内容、题材,但最终会受到镜头、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而国画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美的、不好的都可以不画出来。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中就借用了国画中的“随意取舍”这一画理,通过暗房的处理,将好的取之,不好的弃之,最后合成一幅完美之画面。•其实国画画理对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影响不仅仅这些,如画面空白处理,题款处理等,均都是国画在摄影中投放的影子。郎静山是本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来从事摄影创作的,他以中国画画理作为准绳,形成了集锦摄影的理论体系。因此观其集锦摄影作品,尽管没有笔墨也没有皴法,所得的感觉与印象就像在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一般。•晓汲清江1934郎静山的集锦摄影•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是阳刚美和柔韧美的交融,又是自然美和与艺术美的结合。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晨鸡催不起1975郎静山作品•目前,国内上拍的郎静山作品共118件,成交98件,成交率达到了84%。成交总价值约1300万元,单件平均价位约为13万元。而其作品的一些高价,均为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得。(张涛《绝世风华——郎静山的光影一生》)郎静山的养生之道•中国摄影界元老,103岁的郎静山说,父母都活到80多岁,长寿可能是遗传。没有任何保健方法,养生之道是“顺其自然”。吃东西不忌口,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口头禅是“两条腿不吃,四条腿不吃,软硬不吃,其他全吃。”•(这里的两条腿指人,四条腿指板凳,软指棉花,硬指石头。)谢谢!参考文献•顾荣军,《中国画理法对郎静山集锦摄影造型之影响》,《大舞台》2011年04期,p124(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0336)•吴广民,《走过一世纪——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黄山行》《文化时空》2002年01期•张涛《绝世风华——郎静山的光影一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年07期
本文标题:摄影大师郎静山-(朱志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3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