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许昌市幼师基本功大赛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口试:十道题案例一:礼貌用语的使用。一次幼儿进餐时,中二班的一个小朋友到中一班借两把小勺子,当老师热情的递给他后,他转身就跑了。这时听到中二班两个值日生小声议论:“怎么那么没礼貌,连声谢谢都不说?”“对,不说谢谢,是没礼貌!”请结合《纲要》谈谈你的看法。分析:《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人格特征、言行举止、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待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身教和言传是密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老师注意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礼貌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就会使之内化到幼儿的言行中去。在这方面,不难看出案例中中一班的老师要做得好一些,当孩子们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时,也同时反映出了自身的涵养、素质,这都是教育的结果。案例二:拿到《指南》后,小班张老师把自己班上的25名幼儿按照4岁组的目标全部测试了一遍,她自己想出了一种记分方法,通过一项记一分,未通过记0分,最后把全部6个领域的得分相加,每个孩子得到一个总分,她想,这下我评价班里幼儿的发展情况就有依据了。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分析: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指南》的理念与要求,《指南》是导向与指引而不是标尺与标准;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张老师通过测试记分来评价显然不合适。错误的把《指南》当成一把标尺,忽略了幼儿的能力特点和个体差异,而且缺乏开展有针对性教育的意识。再有除了不把《指南》当成尺子还应尊重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有连续性、有阶段性,有个体差异。不要将幼儿进行盲目的攀比,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错误的要求幼儿齐步走,对于个别幼儿要采取个别化教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案例三:小班张老师与大班刘老师在一起议论《指南》的内容,张老师说“啊,你看,《指南》社会领域要求你们大班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我们小班还没有这要求,再过两年我们也要培养“合作”了,大班刘老师说,9月份开学了,我就会让小朋友在游戏时分工合作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通过学习《指南》谈谈您应该如何做?分析:案例中两位老师的理解都不对。《指南》是导向与指引而不是标尺与标准,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合作”是幼儿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到了一定年龄段才开始培养,只是每个年龄段要求不同。“指南”中指出合作是大班孩子凸显的一个特征,不是说小班幼儿就不需要培养合作精神,反之小班幼儿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出现合作上的问题。他们即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这时老师更应该潜移默化地灌输合作意识,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虽说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但是合作不能仅限于游戏中,而应该贯穿于学习、生活中,更应该根据各年龄段的不同培养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案例四:今天语言活动时,王老师要求中班每个小朋友看图片讲述故事,完成任务后才能去玩,有几个小朋友讲得不好或不肯讲,但是王老师坚持这样做,因为《指南》领域中,“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的目标下,4-5岁幼儿要求,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结合《指南》精神和工作实际,你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合适吗?分析: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不符合《指南》的理念与要求,《指南》是导向与指引而不是标尺与标准,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王老师在活动中为了完成语言领域的一个目标,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要求,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不可行的。《指南》中指出:评价幼儿的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应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每个幼儿各自发展的速度也不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鼓励幼儿与父母、同伴多交流,在交流中让幼儿的语言有质的飞跃。案例五:中班小红不会用筷子吃饭,看见别的小朋友都用筷子吃饭,非常紧张,搞得一团糟。于是刘老师在午餐时,给小红配上了一把勺。张老师不同意。因为《指南》健康领域在动作发展上,4-5岁幼儿“能用筷子吃饭”,提供小勺幼儿不就不去用筷子了吗?请结合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分析:案例中张老师做的不妥,她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没有按照孩子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而是机械的理解《指南》。小红确实不会使用筷子,这可能是由她的动作发展水平决定的,也可能是家庭里家长不重视的缘故,我们可以家园配合,可在生活区中练习用筷子夹东西,先从大的物体开始从易到难,让孩子逐渐缩小与《指南》要求的距离。不能把《指南》当成一把“尺子”,一个“筛子”,一根“绳子”。案例六:区域游戏活动开始了,鑫磊小朋友一直在一个柜子旁把弄着什么,于是我就走了过去。看着我的到来,鑫磊的眼里顿时露出了笑容,急忙问我:“老师,我可以玩拼板吗?”。这时,我一下明白了他的心思,原来他对塑胶拼板产生了兴趣,这种拼板单块的面积较大,平时多数用来拼接平铺在地上做孩子们活动的垫板用,不怎么组织孩子们玩。我想着随即同意了他的想法:“好啊,当然可以啊。”于是他就把柜子里的塑胶板全部拿了出来,他的举动引来许多孩子纷纷收拾好画笔、橡皮泥等陆续加入其中。三下两下拼板就被孩子们分成了好几堆。还有几个孩子把放在一旁角落里的拼板也一同取了出来,不一会时间就被瓜分玩了起来。有拿到了厚厚一堆的、有只拿到了三四块的、有索性手里一块也没有分到的。只见孩子们有的找了伙伴合作玩了起来,有的找了个空地独自玩着,有的走来走去看着……这时有几个孩子跑到我跟前唧唧喳喳的告起状来“老师,陆江辉他有好多拼板,我只有四块玩不了”、“老师我一块也没有,我也想玩”……我装作无奈的告诉他们:“哎呀,今天拼板就这么多,老师可没办法了,你们自己想办法玩吧?相信你们能行的。”看着得不到老师帮助,几个孩子就分散着离开只好自己想办法。只见涛涛跑到晓林跟前说“你的拼板可能拼起来不够,我这边有几块,我们一起玩好吗?”晓林爽快地答应了。没有拼板的加伦小朋友来到思怡跟前着急地说“哎呀,你看,你搭的楼房快要倒了,让我帮你一起搭吧!”思怡看了看有些歪歪扭扭的楼房,同意了加伦的加入。室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地进来,加入玩拼板的行列。不一会儿活动室内,这边一堆,那边一群,满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我走入孩子们中间,时而成为孩子们的玩伴,时而为孩子们的丰富联想投去惊叹的目光,时而为孩子们的成功送去喝彩。不一会儿,一座座“楼房”、一个个“山洞”、一条条“马路”……在孩子们的想象和合作中,一一呈现。看着活动室内一派秩序井然、欢乐的景象,顿时一股温馨、快乐的暖流涌上心头。请您用《指南》的理念,分析老师的工作。分析:“以人为本,尊重儿童”是《指南》的重要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前提要了解儿童。教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教会儿童一些知识。在上述的活动中,老师始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孩子们准备着自由、主动、灵活的学习环境。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个别孩子的活动意愿,随即顺应其个体需求,并引发了群体的活动意愿,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孩子们对“拼板构造”活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正是因为此活动来自于幼儿实际生活,来自幼儿本身。活动中,老师始终为幼儿营造充满关爱、信任、平等的环境,时刻细致地关注着孩子的表现。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做到耐心等待,不急于干涉他们,更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们的智慧,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投去信任的目光。当孩子们建构成功时,又及时成为孩子们的伙伴,为他们鼓劲喝彩,充分展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和热爱。正是因为这种溢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学习与同伴协商、交往、合作与共享,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案例七:在一次吹画活动中,笑笑在纸上滴了一滴颜料,俯下身去吹,可是吹了好几次,看着画面上只有自己吹得太用力而留下的唾液,而这滴颜料却没有动,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又去用勺子舀了一勺,小心翼翼地滴了几滴,又开始了短而有力的吹气,这下颜料滴开始吹动了,笑笑看着画面上随之产生的变化,脸上露出了微笑,于是,她又不停地加颜料滴上去,或许是因为颜料一下子加得太多,或许是为了省力,笑笑开始尝试将纸的一端抬起,并顺势吹起来,使颜料很快地向四周散开,不久,就听到她大声地喊着,老师,快来看呀!并兴奋地告诉老师,她先吹出了一棵树,后来它变成了一个妖怪,又吹成了孔雀的尾巴。老师,你看,像不像孔雀的尾巴!老师伸出大拇指夸奖她“真像!”分析:案例中表现出了孩子对美术创作的极大兴趣,吹画的过程中,孩子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从第一滴颜料到借助斜坡顺势吹,在不断地尝试。表现与创造是《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笑笑在吹画的探索过程中,不断的发挥想象、建构智慧。比如在吹画的过程中,边吹边想象,一会是一棵大树,一会是一个妖怪,最后变成了孔雀尾巴。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是积极的,过程是愉悦的。案例八: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幼儿插名片起了小小的冲突,棋吧已经插满卡了,可还有小朋友要去玩,相比之下,科学实验室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于是,老师引导小朋友说:“你们看,棋吧已经满了,如果再进人的话材料也不够啊。我们的小实验室目前还有空的地方,你们去实验室试试好吗?”于是阳阳、东东他们去小实验室玩了。阳阳摆弄了一会颜色变变变之后便开始东张西望,和附近的小朋友说话打闹;东东不停的更换着操作的材料,似乎也没静下心来。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如果有问题,请分析原因。分析: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但上述案例的问题在于:1、材料的投放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一是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就要及时的调整材料,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二是投放材料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2、教师的指导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案例中老师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老师的威严才继续游戏,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案例九:大一班的超超是个精力旺盛又非常调皮的小男孩。尤其是午睡时,躺在床上活跃地根本难以入睡,并不停地叫喊:“老师,我睡不着……”说话吵闹声往往打扰其他小朋友,张老师运用多种方法教育,毫无效果。后来,老师干脆让超超午饭后留在活动室玩会儿玩具,玩累了或等其他小朋友睡熟了再让他进屋休息,这一招还真管用。可是某一天午饭后,超超迫不及待地跑向玩具区,张老师照例安排其他小朋友进屋午休。突然童童喊:“老师,我也想去玩玩具。”“不行,该午休了,起床后我们再玩。”“为什么我们不能玩,超超却能玩?”“张老师不公平……”听到孩子们的议论,张老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张老师会怎么做呢?分析:根据案例可以看出,超超是个大班的孩子了,到了大班还不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张老师没有培养好超超良好的午睡习惯。二是超超也许是刚插班的孩子,还没有融入到班级的常规中。假如我是张老师,如果我一时说服了小朋友,可能能一时平息,但是却不能根治这个问题。所以当小朋友在质疑老师的时候,我会这么说:“小朋友们,老师也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公平,既然老师犯了个小错误,不公平了,就要受到惩罚了,小朋友想个办法惩罚老师吧,(让幼儿知道做错了事情要受到惩罚)小朋友都提出来了,超超小朋友已经和我们是三年的好同学了,超超同学,小朋友们都午睡的,你如果不午睡,小朋友就觉得不公平了,对吗?如果不公平就要受到惩罚的。我请超超小朋友自己说,如果你到午睡室里吵闹不安静睡觉对其
本文标题:许昌市幼师基本功大赛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3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