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第第第5555卷卷卷卷第第第第1-21-21-21-2期期期期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5Vol.5Vol.5Vol.5No.1-No.1-No.1-No.1-22222009200920092009年年年年6666月月月月JournalJournalJournalJournalofofofofXuchangXuchangXuchangXuchangVocationalVocationalVocationalVocational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CollegeCollegeCollegeCollegeJune.2009June.2009June.2009June.2009-10-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黄黄黄黄婧婧婧婧(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党办,河南许昌461000)摘摘摘摘要:要:要:要:审慎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生活层次,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和健康情趣的培养,尤其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生全面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其现代化都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和现代是互相定位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抗拒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传统也就无所谓现代。印度圣雄甘地说:“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1]在这个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立足于民族与传统的土壤中,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审慎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世王弼、孔颖达、程颐都对此进行了解释,“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的肯定。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儒家认为“仁者,爱人”是最高的文化范畴。人为万物之灵,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时间空间内,人永远都是主体,除宇宙自然运行以外,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于人。人的一生中所要追求的无非是个人的道德完善与人际关系的良好和谐。这种由儒家所奠定的“人文主义”思维特质的特征是强调人的感情因素,重视人在天地间的主体地位,一切从人出发,最后又都将复归于“仁”或“人”。“人文主义”思维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教育”素质,强调感情和谐和崇尚道德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在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掌握。不可否认,我国古代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至今仍然对现代生活发生影响,高职学生作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系统地掌握从事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是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缺少这部分内容,势必造成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残缺。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并由此提升生活层次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并由此提升生活层次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并由此提升生活层次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并由此提升生活层次对中国人思想和生存方式影响最大的儒家,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不同层次的生活境界。儒家肯定人的本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认为追求美食、美色是人生存的一种-11-境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成为后世经典。日常生活的境界有“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等。修养的境界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等。在社会政治方面,儒家提出了“五美”与“四恶”:“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同上)等。但是,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圆融完美。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况,也引导学生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在道家思想中,道家最初因憎恶奴隶主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道德经》)的观点,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富足清静,《天道》篇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地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类更应该有一种“见素抱扑”的生活态度,珍惜身边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经典文化外,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生活境界。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诗中,描写的都是些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竹篱茅舍、鸡鸣狗吠、山野田畴、草木禽鸟之类,并通过对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表现了散淡自由,无拘无束的隐逸情趣,其诗歌自然平淡的情趣也为后世所传承。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儒家思想较多地表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方面。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提出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感情和行为,用“礼”来对待社会存在的形态。在儒家看来,“礼”是一整套秩序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人具有塑造和培育作用。必须用“礼”来主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动作和语言。比如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也即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等,要合乎“礼”的要求。《论语》许多地方都有论述,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道不同,则不相与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在这几句中,孔子表达了与人交往的原则: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可见,儒家文化表现出了一贯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这种特性,又直接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修养。在谈论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时,还应提到“中庸之道”。宋儒把“中庸之道”解释为:不偏不倚,致中和。其实《论语》中的“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允执其中”(《论语·尧曰》)都是对“中庸”本义的解释。按这种要求,在思考问题时,力求中和、持平稳定、注意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允执其中”“致中和”的程度,既反对过火,又反对不足,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在生活中,节制和宣泄是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整体,都是要求社会成员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清除激烈或紧张感,获取一种悠然自得、适情顺性的情绪和感情,实现自身的完美,这种情趣对生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更加明显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的感情节制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宣泄,但是,宣泄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宣泄毕竟不是发泄。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代骂公司、-12-宣泄吧,虽然反映了人们的宣泄需求,但是宣泄方式却值得探讨,从根本上讲,他们提供的方式不是让人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心理平衡,而是通过一些不节制的行为方式进行乱发泄,这只能造成人的性情的粗暴、骄横和无理取闹。据2006年11月9日《法制日报》报道:一所学校的小学生先是不停地在操场上狂奔,之后,有的打击墙壁,有的声嘶力竭的叫喊,有的去写日记,据说是一节感情宣泄课。这种不讲方式的宣泄,实际上是无目的的发泄,对学生成长无任何益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全面和谐,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实现自身的和谐,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内容。儒家倡导的“仁爱”,使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了以“博爱”、“宽厚”为基础的尊重个性、相互包容的原则,使诚信友爱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善于调节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既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所长,显示自己的个性,又有利于群体的团结和进步;善于调节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强烈的团体意识,尊重不同的行为模式,尊重一切美好的生活理想、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创造活动、创造才能、创造成果。在人际关系中,要提倡互助、互爱的风尚,营造充满爱心、温暖、关怀的社会环境。道家对人生修养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守静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致虚”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致虚守静”后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对中国人的性格发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信仰,树立崇高理想。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有所发展,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而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格理想中学习其对信念、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和坚守。古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人格,为了坚持理想,弘扬信念,宁愿付出一切代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前辈哲人。由此可见坚定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南,不至于使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因此,借鉴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可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