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体育学院生存与发展分析报告
体育院系生存与发展分析报告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本人搜集到一些应该我国体育学科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汇报赵院长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我将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对学院未来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必要时向全体教师做一次宣传。按院长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2010年10月26日教育部公布高校‘红黄绿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10个红牌专业第五名。这个结果不仅宣判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死刑”,而且可能对体育学科的其他专业产生“多米诺”效应,直接对我国体育院系的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早在1998年4月6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缓解部分科类本专科毕业生供求矛盾的通知》中指出“由于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致近年来一些科类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及有关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客观需求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出发,以此为契机,认真做好现设专业的调整工作。要采取措施,切实调减一批办学条件较差、毕业生供求状况不好的专业”。根据体育学科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看来对体育学科专业招生数量和专业点数量的调控在所难免了,这将直接威胁到我们体育学院的生存,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本人认为造成我国体育学科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科理念和办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一贯奉行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体育学科基本特色的观念已经不能引领体育学科继续向前发展,而是把体育学科专业带向了一个死胡同。此种论断可能会引来技术课教师的群起而攻之,是得罪人的一种论断。但是,当我们明知再这样混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但为了不得罪人就讳疾忌医,避而不谈。对于赵院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如果图安稳,什么开拓性的工作都可以不再去作,上好自己的课,混到退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了体育学科的长久发展,作为从事体育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的一名老教师,对体育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负有历史性的责任,如果现在不揭开已经病入膏肓的问题,错过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将成为体育学院的历史罪人。因此,我们还是把不愿说的话说出来,让大家对当前的形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理解并积极投身到即将开始的改革之中,承受住改革带来的阵痛,迎来体育学科专业的新生。•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体育学科日渐衰败的成因•社会发展对体育需求的变化•对体育学科新领域新理念的构想•改革将面临的困难和阵痛•一、体育学科日渐衰败的成因•我国体育学科专业学生日渐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办学理念和学科研学领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需求的变化,培养的人才类型趋同,社会需求量减少而培养能力过剩造成的。•1对办学理念和学科研学领域的分析•我国的高等体育学院大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三位一体’,即:体育师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随着省市专业运动队伍的建立以及其它一些原因,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逐步向以培养师资为主过渡。可以说,“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是我国专门体育院校最早的办学理念,培养体育师资是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最初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几十年来,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未来工作性质的需要,很自然地把运动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认为离开了运动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就失去了体育院校的基本特色。•在这种办学理念指导下,运动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形成了体育学科的基本特色,研学领域主要圈定在了与培养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相关的领域之内。•这种以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为基本目标,以运动技术教学为基本特色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应该说是十分正确的,否则就不会被奉行了几十年。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人民群众连温饱问题尚且没有解决,根本无暇也无力参与体育,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国家只能利用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渠道去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以满足国家对专业体育人才的需要;同时通过体育专业教育,培养大批的体育教师,加强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以各级学校在校生的体育活动引领全民的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这种办学理念对发展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普及大众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情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单就体育方面来讲,运动员的培养,已经很少通过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渠道,而是由各级业余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从娃娃”抓起了;教练员的培养也基本上是从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中选拔,直接从体育专业走向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岗位的微乎其微;目前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中,也只有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还有赖于体育专业教育,其他的培养任务早已经不是体育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了。•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使体育专业教育的三大任务失去了两大任务,仅剩的一项任务处境又如何呢?•2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巨大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必然伴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体育理论界推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方面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的热需人才。因此,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我国开办体育本科教育的院校数和专业点数以爆发的形式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理论界对体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日渐深入,认为体育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体育方面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的热需人才。因此,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我国开办体育本科教育的院校数和专业点数快速增长。几乎可以说到了泛滥为患的程度。我们看一组数据。•1993年办学院校数68院校,专业点数94个,•2003年办学院校数增加到210个专业点数增加到364个。•2007年更是近乎翻倍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办学条件好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始与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争办体育学科专业,例如北大、清华、浙大、苏大、上海大学等,使办学院校数达到320个,专业点数增加到602个。•更要命的是,在602个专业点中,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这三个专业上。•在我国现有的602个体育学科专业点中,设有242个体育教育专业,占42%,社会体育专业170个,占28.2%,运动训练专业70个,占11.6%。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等其他专业占有率全部在10%以下。前三者相加占到体育学科专业的81.8%。那么,这三个主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是什么呢?根据调查这三个主体专业培养目标的主体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这三种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能胜任体育教师的就也能胜任基层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之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几乎可以认为是同一类人才,造成了同类人才培养数量过剩。•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培养能力的大幅增长,但另一方面却是因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社会需求量的逐年降低。据中国人口协会网上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的下降已导致人口增长的放缓,此后这一状况维持了近20年”。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小学的数量会逐年减少,以体育教师为代表的同类人才需求过剩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如果不改变体育学科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研学领域,冲出“以运动技术为基本特色”,以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樊篱,我国的体育专业教育是肯定不会有出路的。•二、社会发展对体育需求的变化•1新的健康观念对体育学科的需求•追求健康是人们的第一追求。现代健康概念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仅仅局限在体质方面,而是包含着“体质、心理、社会适应”三个大的方面。目前健康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体质的锻炼,而更多的是需要提供精神层面的内容。例如,通过活动获得快乐、通过活动缓解压力、通过活动增进交往、通过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提到的是通过“活动”,而没有特指“运动”。“活动”是指包括运动在内的一切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过程,其内涵远远超出我们传统体育学科的研学领域,只要是具有上述效能的“活动”,就都属于能够促进健康的内容,就都应该是我们体育学科研学的内容。•2竞技运动的发展对体育学科的需求•当今的竞技运动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高科技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竞技运动做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精神产品,是一个具有无穷潜力的巨大产业。做为科技人才密集的高校,具有将科研工作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优势条件。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共存的交叉合作优势,能够从运动技术的设计和诊断,运动器械和装备的研制,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心理训练和调节等各个方面为竞技运动提供服务。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都能服务于竞技运动。为竞技运动提供科技服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应该是体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学内容之一。•3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学科的需求•我国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1.0%,城镇为36.5%”[9]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社会大众已经不再为温饱担心,而是进入了追求健康和娱乐消费的旺盛期。•时至今日的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要内容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经济结构中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发展方式上要从粗犷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这无疑给体育向第三产业进军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三、发达国家的改革对我们的启示•许多研究资料显示,美、英、日、德、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学科专业教育也经历过我们目前的尴尬,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的美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也出现了体育教师供大于求,而社会急需的一些与体育相关的人才又出现短缺的状况,为摆脱困境,美国对传统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通过更改体育院系及其专业名称,进行学科重组,加强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通识教育,从学科内涵上对体育学科专业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些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冲出了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被禁锢在以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为代表的“体育”这个狭小的空间,通过对原来的体育学科内容进行重组,送走了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新学科。这个新的学科彻底颠覆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办学理念,注重加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教育,以使学生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去应对社会需要的选择。•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几乎与美国30年前的改革背景完全一致,体育学科专业教育出现了与30年前的美国几乎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改革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近些年来,有关将发达国家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办学特色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办学特色进行比较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总的一个结论是:我国体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运动技术类课程比重较大,基本上可以占到专业课的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体育学科,在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大部分占到专业课程的80%以上,运动技术课程最多不超过20%。这样的办学特色,保证了体育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了其他学科大学生同样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不再仅仅能够挣扎在“体育”这个狭小空间,而是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办学效果也正是我们热切期盼的办学效果。•四、对构建我国体育学科专业新领域的设想•1合并相近专业减少同类人才培养数量•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予以合并,在2个试办专业中,应该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与原来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合并。合并的意义在于:一是避免同类人才培养过多加剧就业困难,二是置换出教育资源去创建新的专业,丰富体育学科人才的类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使体育学科尽快走出危局。•2冲出“体育”的樊篱构建新的专业•所谓冲出“体育”的樊篱,首先就是要让非专业的体育院校冲出以培养体育教师、基层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代表的“体育”圈子,抛弃以运动技术为学科特色的办学理念,利用非专业体育院校多学科并存的优势,与其他专业走集约化办学的新路,形成为健康和竞技运动提供服务,为
本文标题:体育学院生存与发展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