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享受教师职业幸福(在金银湖中学教师暑期培训会上的发言)一、科学把握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1、现实中教师对于职业的三种目标指向。阶梯指向:把教学工作视作“职业”,从组织结构和奖惩制度的角度看待,因而把教师专业的发展看成是职业阶梯的攀升,把得到出于制度顶端(高级)的职位看成是成功,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专业之外的职业阶梯升迁的需要,且一旦达到顶端之后就会失去动力。工作指向:把教学工作视为生活的“饭碗”,把有班上、有工资、有单位作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无过多的追求、无上进心、无强烈的责任感、无精神动力和职业发展愿望,工作不好不坏,按部就班。专业指向: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专业”,对教师职业采取“自我更新”的取向,与前者相反,后者把内在的不断获得专业结构的改进看作是最大的成就,并从中获得满足,而把外在机构的奖励推置后位。2、现实中教师职业成长的三个阶段。A:知识阶梯阶段(1---3年):初为人师者基本上不能或者很少能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他们更多地是考虑自己如何站稳讲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之相应,他们特别强调课堂规则和按部就班,热衷于对学生分等排序。B:技能阶梯阶段(3年以后):教师逐渐把注意力专向提升教学技能,关注自己与同事间的比较及自然环境的评价,同时也由于熟悉了课堂和教学而变得自信,更愿意去接近学生。C:思想阶梯阶段(?):教师有了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教师把注意力从自己和教材或教学的过程转向学生,同时意识到教学的多种可能性,学生不同的接受方式和能力差别,并致力于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再给予有效的帮助。很多教师一生只能停留在技能阶梯阶段,而无法达到思想阶梯阶段。3、理想中教师职业成长的三个阶段。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三句话A:第一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教师刚开始从教时,虽然还茫然无序,但要有执着之心,同时要站得高,看得远,立志高远。B: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的《蝶恋花》)教师要甘于寂寞和吃苦,不怕艰难险阻,踏踏实实地努力实践,一步一步地前进。C: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通过艰苦不懈地努力,用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从量变到质变,方能产生飞跃,实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领悟式”的发展提高。4、现实中教师的职业状态。A:教师的过大压力升学考试的压力、工作负担的压力、角色职责的压力、工作聘任的压力、职业声望的压力、学历职称的压力。B:教师不科学称谓蜡烛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过分强调教师职业的悲壮,忽视教师自身职业的幸福感。应将教师职业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园丁论:将学生当成教师的作品去松土、浇花、施肥、修剪,不断挥动着锄头和剪刀,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失去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和自由生长的权利。“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儿童就会显得老态龙钟。”(卢梭)我们把现在太多地儿童看做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就是提高人们现在的生活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工程师论:这一称呼让教师承载太多的功能,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的,学校教师难以独自承载塑造学生灵魂的责任。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文明使者,以一个平常人的身份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享受教与学的幸福。C:教师的职业困惑青年教师(28岁左右):缺乏经验和方法(处理教材、沟通学生、组织课堂)。中年教师(35岁左右):缺乏学习和创新(消耗经验、体力和自身的智力资源)。老年教师(45岁以上):缺乏风格和激情(教学风格没有形成,教育激情不能激活)。二、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1、教育的理想A:理想的教育:是实现教育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能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的发展,又能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和谐理想的人性,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是将真善美作为终极价值取向。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的价值理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存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真”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主题思想的真理性、行为的正确性,同客体的真实性和规律之间达到了统一与和谐,这种理想境界就“真”。“善”在伦理学上被理解为道德价值,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功利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益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完善,达到了同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需要高度一致的效果。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原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的缅怀霍懋征老师的论文集的题目为《真、善、美的丰碑》。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前学完学学做真人。”是“抚育、自身成长”,“引导、唤醒”。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领悟。是使人具有完整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外的和谐。B:理想的教师:应该具有专门知识,包括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是其学科以外的相关知识。本体性知识也可称为学科性知识,是教师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景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应该具有特殊技能,即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实施、评价的能力。应该具有职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对理想和梦的追求)、专业情操(爱、责任、敬业、奉献等)、专业品质(公平、正义、自信、坚韧、严谨等)。职业情意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C:理想的学校:应成为教师发展学校,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让师生共享教育的幸福。2、终身学习教师为了自身的成长和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要求终身学习。199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如果人们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成为现代社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A: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向书本学习。教师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多方面的,但读书为首要。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学生写和为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读书乐趣。春节读《纲要》(解读本)和周国平散文集的体会:在热闹而又繁忙的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奔忙于礼尚往来中,沉浸在觥筹交错中,陶醉在筒条万风中,这是春节的必需,也是生活的必需。静下心来,不带任何压力和功利色彩地看看书,实乃一种不错的生活状态。或躺在床上,或坐在书桌旁,或踱步于房间,或掩卷沉思,或闭目小憩,或登楼远眺乡间冬景;咪上一口茶,小抽一支烟,嗑咬一粒果,口含一颗糖;早上一碗面,中午一碗饭,晚上一碗汤;偶尔下楼迎来送往,寒暄几句家乡的话题,交流一下在外工作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生活悠然自在之极。读《西方教育思想史》:再次了解了处于教育理论孕育期的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得,罗马时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西塞洛、坤体良、辛尼加、普鲁塔克,持基督教教育观点的奥沽斯汀、多玛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思潮的兴起;了解了唯实论教育思想的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夫斯、全人教育的拉伯雷与孟登、为学新态度的培根和笛卡尔、主张泛智教育的夸美纽斯、力主陶冶说和经验论的洛克;了解了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启蒙运动教育思想家富兰克林、杰婓逊、康德,爱心感人的裴斯塔洛奇;了解了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倡导幼儿教育理念的福禄贝尔;了解了十九世纪美国国民教育之父曼恩、敬爱儿童的爱默生、改善校园环境的巴纳,十九世纪英国注重工人教育的欧文、课程改革的健将斯宾塞、经家教而成思想家的米尔;了解了创办儿童之家的蒙特梭利、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皮亚杰,民主教育大师杜威。读书目的。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我的读书多在第一种和第三种,常读第一种书是因为教育工作关乎人的生命过程,实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的情绪。常读第三种书则是因为自己的人生恰好处于“不惑之年”的转折时期,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思考人生的东西多了些,且对人生中很多问题不能圆满解决,便有了更多地思考和更多的学习。但总体说来,读书的功利性少多了,人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读得愉快,读得轻松。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习惯。我自觉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是基本具备一个读书人的特征,即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空闲便读书,形成了读书的趣味――常在书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有了一定的读书品位――少读闲杂之书。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也有了一周不读书,便心有牵挂的感觉。周国平教授认为读书之人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部曲,这一点很值得读书人学习和借鉴。“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我们只能在厕所里接待上帝”,是当下许多人的生活现状,世俗和利益充斥了人的内心世界,静下心来读书或者写书似乎只有专业的文字工作者才能做到。读书方法:常读书的人必须学会读书。一是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就像欣赏大街上的美女一样。二是读书健忘未必全无益处:可以不被读过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易于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对事物和书籍永远保持新鲜感,不管接触多少回,总像第一次见到一样。三是读书可以慰籍人的心灵,日常生活到处大同小异,区别在于人的灵魂。读书范围。读教育教学之书:教育政策、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思想史;读人文学科之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传记、随笔、散文;读自然科学之书:时间简史、生命简史等科普读物和技术类书籍。深圳宝山区西乡中心小学张云鹰的《读书的女人最美丽》,用书籍提升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校成为名校。B:一句话的价值---向他人学习。成人的学习主要是思想的学习。一场报告,一次会议,一次研讨,一次座谈,一次聊天,一本书,一篇文章中我们可能有很多收获,但更多的是索然无味,我们要有“只要能够有一句话的收获”的学习心态。这样不仅能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不至于使时间难熬,而且可能在“一句话”中,引起自己内心的共共鸣,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会极大地影响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C:成长来自于实践---向实践学习。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学生沟通、教材处理、作业反馈。教研实践: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教师沙龙、论文撰写、案例分析、课堂展示、竞赛评比。科研实践:课题研究。情绪实践:踢猫效应D: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向自身学习。课堂反思: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学习反思:思不同见解,思共鸣之处,思他人之法,思自我不足,思创新之源。心灵反思:一个人随着岁月尘霾的漂浮,心灵里也会积满各种各样的“垃圾”,只有定期打扫和洗涤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吾将一日而三省”(曾国藩)“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而录。后记录,日记录,博文录,随感录,论文录,专著录。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蘑菇效应说明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成长才能被人发现和认同。三、充分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生活。1、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个性化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判断是否已成体系的标准是,对有关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既科学,又能“自圆其说”,相互之间不产生矛盾,且有一个核心教育价值理念。2、形成教育教学的风格。教师沟通的风格:友好型、影响深刻型、辩论型、关注型、精确型、生动型、戏剧型、开放型、支配型
本文标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