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发展概论第一章绪论
儿童发展概论陈小露北科延庆分校第一章绪论•本章的学习目标:•1.了解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儿童发展研究与教育、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儿童发展研究的现状以及其趋向;•2.掌握儿童发展与种系发展、个体发展的关系,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与阶段特征;•3.应用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会用具体的设计方法解决儿童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第二节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儿童发展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儿童发展的概念“发展”(狭义)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发展”(广义)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智慧结构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儿童发展的概念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发展变化从生命形成到成熟大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身心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二是身心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形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五是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儿童发展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儿童发展的四个发展领域•(一)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二)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四)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二、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人类发展包括人类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因而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科学。•人类种系的发展是动物种系发展的延续,个体发展是种系发展的浓缩。(一)动物种系进化和发展的历程•1.单细胞动物阶段•2.多细胞动物阶段•3.脊椎动物阶段•4.哺乳动物阶段(二)人类的发展与进化•人类发展的标志:•1.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2.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3.在劳动实践中产生语言。从人类发展总体特点可以看出:动物种系的发展更多地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和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在遵循生物规律的基础上也深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遵循人类的历史文化规律。人类群体的特殊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三、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年龄阶段划分标准目前依据一定标准划分人生发展阶段的典型理论,可归为如下两类:1.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分2.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分•1.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分•⑴柏曼以内分泌腺发育优势划分:胸腺时期(幼年);松果腺时期(童年);性腺时期(青年)•⑵弗洛伊德以性本能发展划分: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20岁)•⑶施太伦根据复演论划分:幼儿期(6岁以前);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13岁);青年成熟期(14-18岁)•2.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分•⑴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②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③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岁~11、12岁)•④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岁~14、15岁)•⑵艾里克森(生物、文化和社会三因素结合划分儿童发展8阶段)•⑶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6阶段)那我国的儿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我国学者根据以上各种划分标准和我国儿童自身活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①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②乳儿期(1岁以内)•③婴儿期(1~3岁)•④幼儿期(3~6岁)•⑤儿童期(6~12岁)•⑥少年期(12、13~14、15岁)•⑦青年期(14、15~17、18岁)•⑧成年期(18岁以后)如果配以我国的学制,则个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①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②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③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7~11、12岁,小学)•④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⑤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二)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发展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所以整个过程就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将儿童发展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第二,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年龄特征,也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变的年龄特征,这也就是说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第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稳定性的三个原因:•①社会教育条件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②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在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的发展次序和所需时间是相同的;•③生物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生物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一种共同的规律。可变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①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可以引起儿童年龄特征的变化,但不是立刻就反映出来,要经过一定的时间;•②可变化性也指个体差异,即共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三)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①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②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③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7~11、12岁,小学)•④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⑤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①婴儿期的特点(先学前期,3岁以前,托儿所)•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这一时期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言语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婴儿期儿童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②幼儿期的特点(学前期,3~5、6岁,幼儿园)•这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矛盾是: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同独立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有限的矛盾。•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这一时期儿童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解释自己的想法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希望有效地影响他人,上述表明,儿童的社会性、文化性得到了初步发展。•③学龄儿童期的特点(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这是儿童发展重要转折时期。•从低龄儿童看,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而从高年级儿童看,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他们又具有少年期的一些特征雏形,因而学龄儿童期避险了明显的过渡性。•④少年期的特点(学龄中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少年期是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觉醒、反抗心里突出、情绪表现激烈、人际交往发生显著变化,思维水平由形象到抽象发生了质的飞跃。⑤青年期的特点(学龄晚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青年期的生理与心里趋于成熟和稳定。经过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青年期以后,人的生理、心理已达到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发展趋于稳定。四、儿童发展研究与教育•儿童发展研究与基础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自行阅读)第二节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儿童发展研究的演变历程•(一)早期社会儿童观的形成•(二)儿童发展学的早期形态•(三)儿童发展学的进一步演变•(一)早期社会儿童观的形成•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夸美纽斯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自然地传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教育可以使这些种子发展、成长起来,这就是他著名的“种子论”。•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间时其精神方面犹如一块白板,想做成什么就做成什么,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更认为人生来没有邪恶,只有冲动;而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就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二)儿童发展学的早期形态•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发展学的创始人,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此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发展学著作。儿童发展学正式成为科学就是从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算起的。•我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是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也是陈鹤琴。他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陈鹤琴、孙国华(《初生儿的行为研究》)、黄翼、艾伟、肖孝嵘、陆志伟、吴天敏、肖恩承、艾华等我国早期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为我国儿童发展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儿童发展学的进一步演变•自普莱尔以来,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有以下特点:•①研究日益系统规范,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儿童心理》就是一部系统观察的杰作。•②儿童发展研究的范围在扩展。•③儿童发展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④儿童发展理论由学派纷争走向发展理论的微型化。•⑤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论趋向整合。二、儿童发展研究的现状当代儿童发展研究已形成如下热点研究领域:①婴儿发展研究②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③儿童心理理论研究④记忆发展研究⑤语言发展研究⑥儿童日常认知研究⑦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⑧认知行为遗传学三、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向1.儿童发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的整合趋向(发展问题、研究层次、领域)•2.儿童发展研究理论形态的两极趋向(宏大理论、微型理论)•3.儿童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统整趋向(科学主义下实验室范式和自然主义下生态范式、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4.儿童发展研究的实践转向(游戏中、活动中、美术中、音乐中、舞蹈中)•5.儿童发展研究的文化转向(直接动因: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改变儿童生活的文化处境;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口大范围流动对儿童行为方式、文化生活的影响)第三节儿童发展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不论是质的研究设计还是量的研究设计,儿童发展研究设计主要有传统的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和新近兴起的跨文化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我们主要介绍儿童发展研究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和文化比较法。一、儿童发展研究设计•(一)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三)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儿童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四)跨文化研究设计也称交叉文化研究设计,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二、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根据观察条件
本文标题:儿童发展概论第一章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