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原则需求管理——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择”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相机决择”[theDiscretionaryApproaches]——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包括:所得税、财产税和流转税等。公债一、财政政策的工具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财政政策[FiscalPolicy]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包括:所得税、财产税和流转税等。公债二、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运用“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增加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三、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s]又称内在稳定器。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四、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从传统财政到功能财政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五、赤字财政与公债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相关知识链接5-1“公债”的作用争论反对公债存在和发展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派大多如此,在他们看来,公债的消极作用包括:公债减少了生产资本,妨碍工商业的正当投资;以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助长为所欲为,不负责任之风;举债会增加将来财政困难;公债常以高利吸引购买者,会使富者坐享其利,使财富分配不均,公债不断的膨胀,使市场增多信用,促使物价上涨等等。主张大力发展公债的观点。现代凯恩斯学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们把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大加赞扬。萨缪尔森认为:公债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而是一件有益的事,会增加净收入;公债不是妨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是使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公债的数额不应受限制,公债的发行不但不应视作国家的债务,而且还应视为国家的资产;公债不会增加人民负担。因此,大量发行公债有利于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六、财政政策的效果乘数效应[EffectivenessofMultiplier]——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增长或减少。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111-b(1-t)⊿Y⊿G=-b11-b(1-t)⊿Y⊿T=挤出效应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ofCrowdingout]——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消费或投资)减少。主要原因: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不变,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乘数效应的大小。挤出效应的大小。0YrIS2r1E1Y1IS1E2Y2r2LMY3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0YrIS2r1E1Y1IS1E2Y2r2LMY3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2)IS曲线的斜率越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不敏感,挤出效应就越小,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则效果就越小。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取决于两个因素:①投资对利息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即d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②投资或政府支出的乘数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斜率的绝对值r=-Y+e+G0-T0d1-(1-t)dr=-Y+e+G0-T0d11dK0YrIS2r1E1Y1IS1E2Y2r2LMY3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3)LM曲线的斜率越大,货币需求1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敏感,或货币需求2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不敏感,挤出效应就越大,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反之,则效果就越大。LM曲线的斜率k——货币交易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h——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LM曲线斜率的大小与k成正比;与h成反比。r=-+YkhM0h斜率0YrIS2r1E1Y1IS1E2Y2LM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四个因素:投资乘数的大小。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所以,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CentralBank]——不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法定准备金[LegalReserve]——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emand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CheckbookMoney]或存款货币[DepositMoney],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A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原始存款];A银行将80万元贷给客户甲;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80万元;B银行将64万元贷给客户乙;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64万元;C银行将51.2万元贷给客户丙;……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法定准备率[r]=原始存款+派生存款(0r1)货币乘数货币乘数[MoneyMultiplier]——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11法定准备率[r]或=11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货币政策的工具①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②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Policy]——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③准备率政策[ReserveRatioPolicy]——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货币政策的机制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货币政策的运用“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扩张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增加总需求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总需求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0Yrr1E1Y1ISE2Y2r2LM1货币政策的效果(1)LM20Yrr1Y1Y2r2货币政策的效果(2)E1ISE2LM1LM2IS曲线的斜率越小,即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大。0YrISr1E1Y1E2Y2r2LM1货币政策的效果(3)LM20Yr货币政策的效果(4)ISr1E1Y1E2Y2r2LM1LM2LM曲线的斜率越大,即利率对货币供给的反应越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大。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1)垂直的LM线[古典极端]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非常有效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2)水平的LM线[凯恩斯极端]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3)垂直的IS线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0YrLM1IS2r1E1Y1IS1LM2E2E3Y3Y2r2第五节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一、供给管理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策总结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2.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3.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5.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6.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谈谈当前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课堂试题一、判断题:1一般来说,“挤出效应”是由周期性财政赤字引起的。2政府总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3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再贴现率。4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利率因素。5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0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