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特点演变的因子和聚类分析19852005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特点演变的因子和聚类分析(1985-2005)姓名:王思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陈忠暖2009060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特点演变的因子和聚类分析(1985-2005)作者:王思洁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张志泉.李双江.宋汉卿城市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0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综合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城市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跨度上,对城市综合发展能否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带来不利影响做出科学的评判,是在城市区域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研究,是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日渐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入手,紧抓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充分调研吸收了近年来的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成果,探讨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新思路,初步提出了适合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了各自的各选评价指标,旨在为寻求系统、全面、科学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2.期刊论文张婷.姜石良.杨山.ZHANGTing.JIANGShi-liang.YANGShan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促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继而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以及居住、交通、工业等功能的转变趋势.3.学位论文毕波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2005城市产业规划是城市各层次规划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挥效益、更好的发挥对城市发展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也是城市物质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和促进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研究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教训,对于实施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战略决策,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促进城市或区域更好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在区域或国家、乃至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空间布局与整体组织模式是发挥城市产业整体优势、提高效益的关键。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方面运行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空间的组织与模式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相适应的程度。本文在分析了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理论的基础上,在全球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以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为实例,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相关分析指标进行修订,对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类型、主导产业等进行适当的判定,为城市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结合全球化、知识经济等背景,结合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提出哈尔滨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发展战略,确定总体思路是“服务+科技创新+制造”,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产业布局规律和趋势的总结分析,提出哈尔滨产业整体空间布局模式实行“圈层+组团型”布局结构,形成三个圈层、一条产业带及多个产业组团。结合产业空间演变趋势、产业集群理论等,对哈尔滨二三产业空间调整与重构进行研究,提出哈尔滨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原则:工业制造业实行产业置换原则,实行“退二进三”、“退二进绿”,向城市边缘区、郊区及周边的卫星城镇转移,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中心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空间区位论,对部分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研究。最后,文章对研究中所应用的方法和指标、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次研究对哈尔滨典型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调整所具有的指导借鉴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中的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讨论。4.学位论文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2004围绕推进城市化与行政区划改革这两大命题,中国近20余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是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论题,也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尽管这两个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理论问题值得加以探讨.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论题恰恰存有密切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则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作者选择城市化与行政区划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二者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和中外对比等角度,对此重新加以诠释和辨析,以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发展、变革的过程作一分析,进而在宏观上提出作者对未来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思考,同时在微观方面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参考国外发展态势,借鉴近现代以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演变的利弊得失,对于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而言,作者提出了一些看法,可概括为四大方略:第一方略:从根本上说,是城市发展决定政区演变,因此,必须首先关注城市内部自身的体制变革,即进行国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得到认同的前提下,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才能达到其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公民权利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初衷和目标.这是最终行政区划改革(也包括所有其他改革)成功的前提.第二方略:由于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高度同构的阶段,因此,行政区划的反向作用也非常巨大.虽然这种作用短期内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城市数量的增长上,但因为中国城市型政区本身在制度安排上优越于所谓地域型政区,相比而言,更可以满足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多项发展诉求;同时,亦可以借助这样的制度安排,培育城市精神、市民精神,使得现代城市制度更具有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因此,以城市型政区为中心的行政区划改革是近期推进城市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且既与近期国家、政府发展目标(主要是经济方面、城市实体层面发展)契合,又与远期应该达到的目标(城市制度层面的变迁)相呼应,二者并行不悖,能够为政府和民众所普遍接受.第三方略:结合城市发展自身目标与中国政区演变趋势,在系统分析中国当前政区体系存在问题及各有关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三大目标和实施步骤.即在前述政治发展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等认同或展开的前提下,作者将中国政区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分权体制、聚落自治和都市善治;分别对应高层政区、基层政区和中层政区.当然,三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三个问题,而是互为形成或达到的条件和保障.第四方略:当然,上述构想决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一些论断及其措施更需要把握时机,审慎推进.因此,主要针对近期时段,进行以国家、省区及各级政区为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就是一种有序推进行政区划体制变革的有效方式.作者以浙江省为例,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初步思路和方法,即兼顾长远发展追求,近期主要以都市善治为目标,来进行省级政区体系的调整和改革.5.期刊论文高宗祺.昌敦虎.叶文虎.GAOZong-qi.CHANGDun-hu.YEWen-hu港口城市演变趋势的剖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通过分析诸多国际上典型港口城市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趋势发现,港口与港口城市各有其发展趋势路径.其原因一方面系港口与港口城市两者所需发展要素并不完全一致,各有其发展动力引致;另一方面两者在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外在政、经环境因素影响,进而导致最终发展趋势的相异.本文以香港、鹿特丹、浏河与伦敦等港口城市为案例进行研究,即可看出各案例间演变趋势的分歧所在.通过本文分析,建议港口城市所在区域各级主管机构制订港口城市发展方向时,应注重统筹区域全局利益并以局部港口发展的总体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决策者在拟定或选择发展战略时,应以港口城市与整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发展目标,根据各港口与港口城市发展要素可能出现的变化,主动并积极地配置调整资源投入,以适应自身的发展特色,避免有限资源重复性配置损失.6.学位论文于宁基于“日常生活圈”的齐齐哈尔城市地域系统发育特征研究2006欧洲有句谚语:“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与地域范围日益扩展,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的现象。当然,由于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过程、地域构造和社会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之间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我国关于大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和实例研究积累的不足,使我们对现代大城市地域系统的发育及演变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肤浅,造成了在大城市发展问题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与偏见。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东北区具有副省级中心地位的齐齐哈尔市进行典型城市的研究,运用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考察该城市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等城市要素的空间聚集和扩散过程,来分析齐齐哈尔的城市地域系统发育特征,总结其演变规律,为我国现代大城市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实证基础,探索城市问题研究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首先对城市地域与城市地域系统的类型与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并归纳了城市地域系统研究的相关理论,最后阐述了“日常生活圈”的基本内涵以及“日常生活圈”视角下的城市地域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对齐齐哈尔城市地域系统发育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分析。首先主要选择了清末民初时期、日伪统治时期、新中国以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等四个历史时期为节点对城市地域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从“日常生活圈”角度对齐齐哈尔城市地域系统重建。首先提出了“日常生活圈”城市地域系统重建的思路与方法,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齐齐哈尔城市地域系统进行了重建研究。第四部分是发育过程分析与机制研究。首先对齐齐哈尔城市功能的区域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对城市要素的聚散与城市地域形成的空间过程进行分析,又重点对城市产业与人口的空间布局与动态过程进行考察研究,最后分析了齐齐哈尔城市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7.学位论文刘永进中国特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2005自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以来,我国国内、国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开放程度日趋深化,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正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德、美、日之后的“世界工厂”。因此,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制造业在城市(区域)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和规律,并对其做出指导性的建议,对我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开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工业的发展和空间布局也不断发生着演替。本文以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演变趋势,对城市制造业发展与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本文以武汉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制造业空间布局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现状和规划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进行了思考。自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启动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市作为中部核心城市之一,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现行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已经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2004年8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式启动
本文标题: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特点演变的因子和聚类分析1985200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