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球化之下中国大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转型
全球化之下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轉型67全球化之下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轉型∗王瑞琦(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研究員)摘要中國大陸的研究生教育體制於1980年代初重建,1993年之後快步發展,其在校生人數於今僅次於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國。與之同步的是功能和體制的多元化。本論文分析指出,此一發展和轉變是藉由國際發展潮流的引進,在傳統國家的規劃與主導之下而達成。這個全球在地化的策略展現了高度的效能,不但促成了蘇聯舊制轉向美式體制,使之與國際接軌,更完成了新金字塔的建構,強化了菁英大學的競爭力。以上之發展值得台灣學界參考,特專文分析之。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全球在地化、國家控制***壹、研究背景現今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於1950年代初仿蘇聯體制建立,1962年至1965年之間,僅招生4,764名學生泝,就遭遇到文化大革命。1997年研究所恢復招生,1980年學位條例頒布,學位委員會成立,審定碩、博士生資格,至1984年已有358所大學開設研究生教育。不過,當時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在於培育現代化人才,以4年本科教∗本論文為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NSC95-2413-H-004-005),96學年度國立政治大學頂尖計畫部分成果。本論文經兩位審查人之提醒和指點修整之後,更為聚焦,謹此致謝。註泝劉輝、侯春山編,中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頁3~9。68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1期民國97年3月育為主,承擔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並非主流,其在校生人數於1980年代中期之後達到3萬人高峰之後成長趨緩,以至停滯,1989年六四學運發生的那一年,更降至2萬多人。除了政策刻意的壓縮造成此一現象,當時就業市場存在著高學歷低就業,「腦體倒掛」的問題,使得研究所投資收益偏低,亦導致生源流失,而其悲情於1989年六四學運結束之後達於極點,直到1992年市場經濟推動才得反轉沴,此後每年的招生人數以二位數的比例成長,以至2005年其在學人數高達百萬,僅次於美國。自1980年代初體制重建之後,中國大陸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就捨蘇聯模式,改以歐美,尤其是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為典範調整,至1990年代中期之後更隨著國際潮流快速調整,走向多元化,於今不但成為菁英大學追求卓越,與世界名校交流和建立合作的管道,亦成為西方國家博士後的供應站,成為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指標。是以研究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國際化,其研究生教育體制之轉型是一理想的起點。19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並與世界接軌,成為西文學者研究的焦點之一。相關之研究,最多見者是從全球化中的權力下放、鬆綁、市場化等角度分析之,而其共同之結論是前述之改革均是在傳統國家控制的框架之下進行,所謂的市場化與歐美差距甚大沊。RossandLou從全球在地化的角度論之,認為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因缺乏批判的能力,以致出現商業化的現象,使得在地化方面的成就不彰沝。中國大陸旅澳學者RuiYang批評全球化與市場化、資本主義無異,只會導致中國高等教育商業化,犧牲龐大貧困生的權益,因此改從國際化的角度論之沀。他認為新世紀之初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結合了國際化與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特質,是其他許多亞洲國家所未見,展現大陸本土學界對於本土文化的自信泞。對於全球化、國際化的區別,JaneKnight提出如下解釋。國際化著重在國家概念,指向不同國家或政府之間的關係。全球化指向全球範圍,不特別強調國家的觀念泀。本論文採用從全球在地化的角度探討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註沴有關198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請參閱王瑞琦,「論九○年代大陸『考研熱』與研究生教育之走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85~104。註沊有關此分析,請參閱王瑞琦,百年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國家、學術、市場之三角演變(台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4~18。註沝HeidiRoss,JingjingLou,“‘Glocalizing’ChineseHigherEducation:GropingforStonestoCrosstheRiver,”IndianaJournalofGlobalLegalStudies,vol.12,no.1(Winter2005),pp.227~250.註沀RuiYang,ThirdDelight: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inChina(NewYork:Routledge,2002),pp.66~83.註泞RuiYang,“UniversityInternationalization:ItsMeanings,RationalesandImplications,”InterculturalEducation,vol.13,no.1(March2002),pp.81~94.註泀JaneKnight,“Internationalization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Rationales,”JournalofStudiesinInternationalEducation,vol.8,no.3(2004),p.8.全球化之下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轉型69體制轉型。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本研究之重心並不在於探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本身,而是過去20多年,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體制是如何在國際潮流和傳統的發展模式之間取得平衡之下轉型。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政策中見到最多的是「與國際接軌」、「全球化」。1980年代初,文革結束未久,前國家領者鄧小平就提出三個面向作為教育發展的新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唯因當時,面向世界的內涵尚付之闕如,現代化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動力洰,直至1980年代後期有商品經濟論的提出,卻是爭議大於共識,於六四學運爆發之後成為批判的目標。1992年市場經濟開展,市場機制引入。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最大的改變就是其發展的重心從面向現代化轉至面向世界。初時,就只是單純的走入國際社群,1990年代中期之後,國家的智囊就以全球化、「與國際接軌」、國家競爭力為訴求,強調應集中資源發展高科技和培育國際型人才的途徑追趕歐美國家,稱其為「跨越式」發展泍,而加速高等教育發展並與國際接軌成為主要的策略。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未言國際化,但是在第12條以單行明言鼓勵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泇。次年,「與國際潮流接軌」之語即開始出現於相關的媒體報導當中,隨即快速散播沰。200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頒佈,其條文中論及「國際」二字的有兩處:一處是引進國際上具有先進性的課程和教材;另一處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辦理外國教育機構的學歷和學位證書的承認。「國際化」三字依舊缺席泹。對於高等教育全球化,西文之研究分從三個角度論之。一個是聚焦於趨同性的發展(convergence),其帶有線性的、帶有命定性的因果特質;另一個是著重在地化,包括了反抗與衝突。第三種則是嘗試結合兩方的觀點,提出了glocal(全球在地化)或是glonacal(全球─國家─地方三結合)泏。儘管至今全球在地化的定義、內涵和研究方法仍待學界努力探索,愈來愈多的學者體認到全球化並非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夾帶了原本各國專屬的特色。正如Marginson&Rhoades所言,現今各國的高等教育是在註洰HeidiRoss,JingjingLou,op.cit.,pp.227~250.註泍有關跨越式發展,請參閱王瑞琦、胡宇芳,「國家控制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75~105。註泇「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註沰在會議或訪談中,許多大陸學者一再提醒,報紙媒體是瞭解中國大陸政策形成的主要管道。據此,作者使用Wisenews資料庫,以高等教育→國際接軌兩個關鍵詞查詢,發現該資料庫內中國大陸報紙媒體報導中有關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之語,在1999年時為2次,次年增至81次,2001年為192次。註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國勞工通訊,=6010&item%5fid=6009。註泏有關高等教育全球化之理論,請參閱MassimilianoVaira,“GlobalizationandHigherEducationOrganizationalChange:AFrameworkforanalysis,”HigherEducation,vol.48,no.4(December2004),pp.483~510.70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1期民國97年3月全球和在地化兩個因素同時運作之下發展的,因此探討高等教育全球化時,應跳脫全球化對於在地制度的線性效應,或是表面的現況發展和政策產出,而是要關注在趨同性發展中,各國所特有的機制和運作泩。基於上述之理由,本論文從全球在地化的角度探究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轉型與發展,不僅有助於吾人瞭解其走向國際的策略、特質和前景,亦有助於吾人更深入瞭解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特質。以下即先就20世紀後期,國際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潮流分析之。一、20世紀末世界研究生教育的趨同性發展20世紀前半期,世界各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在於培育學術和教學人才,並且各自依其傳統發展,各具特質。1970年代初,美國研究生教育率先快速發展,於1973年至1985年之間,其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人數成長兩倍,法律碩士畢業生人數成長三分之一,1997年,碩士畢業生人數已高達406,000人之多。1900年博士畢業生人數僅400,1920年也只有600人,1997年卻高達45,000多人泑。英國的研究生人數在1961至1962年之間僅26,700人,其於1980年代之後加速發展,以至2000至2001年之間,已多達448,700人,並且持續躍增炔。而韓國的研究生人數,於1992年至2002年之間,從97,000人增長至260,000,成長168%炘。同樣的,日本的研究生人數於1985年只有69,688人,至1998年躍增至178,829人,成長157%,根據日本教育官員的估計,2010年最少將會達到250,000名炅。以上之快速發展有兩個共同因素。其一,就是眾所周知的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一方面驅使國家各國開發人力資源,致力於人力資本投資,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炓,另方面改變就業市場生態和需求,使之走向知識化與專業化,令在職者紛紛返回校園進修。其二是4年大學本科教育高速擴張,大學文憑氾濫,驅使就業市場以學校出身、學歷、專業技術作為篩選的標準,以及大學生畢業之後,繼續接受更高一層的專業訓練炆。註泩SimonMarginson&GaryRhoades,“BeyondNationalStates,Markets,andSystemsofHigherEducation:AGlonacalAgencyHeuristic,”HigherEducation,vol.43,no.3(2002),pp.281~309.註泑FrankH.T.Rhodes,TheCreationoftheFuture:TheRoleoftheAmericanUniversity(NewYork:CornellUniversity,2001),pp.120~126.註炔DavidScott,AndrewBrown,IngridLuntandLucyThorne,ProfessionalDoctorates:IntegratingProfessionalandAcad
本文标题:全球化之下中国大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