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逻辑和语文学习--实用..
逻辑与语文学习TONGXUEMEN,SHANGWUHAO!逻辑与语文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解题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如:修改病句、仿写、补写、小阅读、作文等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狭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逻辑一、概念二、命题三、推理四、逻辑规律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应该了解几方面的逻辑知识一、概念:1、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2、组成:内涵、外延3、关系:1.全同关系2.包含关系3.交叉关系4.矛盾关系5.反对关系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如:“学校”与“中学”;“学生”与“中学生”如:“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生”如:“战争”与“和平”;“真理”与“谬论”如:“阿Q”与“老舍”;“冠军”与“季军”ababababab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全异关系土豆与马铃薯虎与中国虎侦探小说与外国小说喜欢与讨厌飞机与蚕真与假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钢性的,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那么,“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我们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反之亦然。例如:a.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内涵增多、外延减少)b.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内涵减少、外延扩大)c.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内涵增多、外延缩小)概念和词语的关系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亡”“故”“薨”;•“断气”“长眠”“物化”;•“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活动二]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2、每读一篇好文章,他都要写读书笔记,写摘要和心得体会。3、这里经常干旱,山上的水非常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读书笔记和摘要、心得体会是包含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晚上/来”还是“晚/上来”概念命题不明确,有歧义写作中的运用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例:1.班长工作很模范。2.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应改为“一度做过”。二.词语搭配恰当性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的不准确,使人不明其意。例:1.老师给我们留下良好而又深厚的印象。2.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3.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但“深厚”不行,应改为“深刻”。“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学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二、命题定义: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判断以下语句是否是命题:•所有人是动物。•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请随手关门。•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地球行星•今天,他会不会来呢?(是)(是)(否)(是)(否)(否)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1)我们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这里的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不能算作命题,即不能下定义的情况否定句比喻句描述句循环定义(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如:“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2.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3.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3)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如:“你真行啊!”,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夸奖,亦可责备。•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活动三]判断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反对关系误为包含关系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是交叉关系,并非不相容前后概念不对应三、推理1、定义:是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2、形式:⑴三段论: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⑵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引伸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⑴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例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一般地说,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因为”前面的是结论。•思考: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孩子死了,把另一人的孩子给偷走了。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官府说把这个该子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如果是孩子的真正母亲一定不会同意的。即大前提:孩子的母亲都爱孩子小前提:一个女人爱孩子结论:这个女人是孩子的母亲•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王戎所进行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请你用三段论展示其推理过程)•李在道边而甜,必有人摘吃(大前提)•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无人摘吃(小前提)•所以必苦李(结论)⑵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学习提示•病句中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盾”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所设置的干扰题项所出现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绝对化”等,多数属于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病句中的“句式杂糅”“介词(关联词)的滥用、误用”“否定不当”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的“因果颠倒”“已然未然”“偶然或然”等,则多数属于逻辑命题与推理不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最后一题、现代文文小阅读试题等,常常可用逻辑规律推理出需要的答案;而作文则需遵循同一律,做到话题和主题始终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偏题或离题的情况。四、逻辑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四、逻辑规律•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如“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有一真。同一律•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偷换概念纪晓岚:皇上丢了!和珅:皇上又不是个东西,怎么能丢呢?纪晓岚:你说皇上不是个东西!和珅:没有,皇上他是个东西……?!此“东西”,非彼“东西”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如
本文标题:逻辑和语文学习--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3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