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当代文学期末习题(经本人整理-方便考试翻阅)
1当代文学1.重写文学史2.伤痕文学3.反思文学4.改革文学5.寻根文学6.先锋小说7.新写实小说8.开拓者家族9.张洁10.《人到中年》11.张承志12.《爸爸爸》13.《红高粱》14.马原15.余华16.朦胧诗17.高行健18.《车站》19.《随想录》20.《哥德巴赫猜想》21.现实主义冲击波22.女性小说23.新生代小说24.《白鹿原》25.文化散文26,天安门诗歌运动27.第四次文代会28.《班主任》29.那五(邓友梅)30.零余者1.寻根小说的特点和作家的创作倾向2.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3.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4.王蒙新时期的创作成就5.刘心武小说的创作成就6.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7.汪曾祺高晓生乡土小说的比较8.张洁小说的创作风格变化9.邓友梅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10.冯骥才小说的创作成就11.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12.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13.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14.张承志小说的创作特点15.莫言小说的创作特点16.《随想录》的创作特点以及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17.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18.90年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倾向19.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倾向20.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类型21.《白鹿原》的史诗风格22.199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要类型23.19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以及表现24.“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及局限。25.郁达夫小说前后期的变化26.矛盾社会剖析小说《子夜》的特点。27.《家》到《寒夜》的比较28.先锋派小说的特点29.简析文学研究会的主张30.简析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特色。31.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32.简析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特点33.简析“乡土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特点34.分析郁达夫小说的风格35.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36.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237.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38.简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3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40.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41.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42.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43..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44.1.试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深刻性。2.试论阿Q性格。3.“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如何理解这句话?试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论述之。4.试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论述鲁迅小说的成就。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3、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4、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5、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6、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7、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8、《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原题为《旧事重提》。9、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0、闻一多诗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11、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12、茅盾《子夜》标志现代长篇小说成熟,人物: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冯云卿、林佩瑶。13、巴金:初期《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初步显示巴金小说善于描写家庭题材以及作品充满激情的特点。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创作达到成熟和高峰境地。后期优秀作品《寒夜》。1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1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1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7、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18、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0、鲁迅前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21、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22、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23、鲁迅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左联,并任常务委员。24、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25、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类人物,分别是农民和知识分子26、《故事新编》中共收人历史小说八篇。327、鲁迅杂文创作始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28、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29、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野草》。它在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30、闻一多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31、闻一多的新诗集只有两部:《死水》和《红烛》。一、名词解释1、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3、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4、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5、寻根文学: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6、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便是以马原的《拉萨和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7、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4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8、开拓者家族:作家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以《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为代表。还有车篷宽、高盛五、牛宏等一系列未脱离乔光朴模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总体上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上敢于开拓,有着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他们成为了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9、张洁:是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文革结束后,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步入文坛。作品注重探索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既有理想主义的高蹈,又有关注现实的思索,更有女性意识的不断深化与张扬。10、《人到中年》:作家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品。主要描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基金死亡的悲剧。揭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在庄严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和不胜负担的工作重担、生活重担之间的矛盾困扰。作品尖锐而深刻地提出了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加以升华,提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现实性和尖锐性。11、张承志:1948年生,回族,籍贯山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生院。1981年毕业,现为自由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等。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12、《爸爸爸》:是韩少功的重要作品,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通过塑造丙崽这个艺术形象,把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以批判的立场对整个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深省。不停留在表面的伤痕、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对人性作无情的剖析,对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能够找出共通的心理黑暗,抓到人性共通的问题,发人深省。13《红高粱》:莫言代表作之一。写了一个并非新颖又是极其简单的抗日故事。作品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的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写,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14、马原: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辽宁锦州人。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以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为界,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以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创作。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在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作品。他的小说出现了既非虚构又非写实的特点,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不关联的片段。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15、余华:浙江人,当代作家。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其先锋性和颠覆性明显地体现在他所惯常实用的文类性颠覆。代表作《现实一种》《死亡叙述》《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16、朦胧诗: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是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5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17、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新时期十年的话剧作家。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较大反响。以《绝对信号》引起广泛关注。在探索戏剧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戏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期末习题(经本人整理-方便考试翻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3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