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张亚琦(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类;生态文明建设Marx'sEcologyNaturalViewonEcologicalCivilizationZhangyaqi(CollegeofElectronicControl,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umber:S201302246)Abstract:Marxisagoodexampleofmaterialismadvocates,greatnessheraisedMarxecologicalviewisreflectedinthesustained,long-termsignificance.Atpresent,receivedseriousdestructionofthehumanenvironment,thisisbecauseofhumangreedlootingofnaturalresources.Thepursuitofbenefitandinteresttocrazysharethecostofnaturalresources.Theecologicalstatusoftodayhasissuedawarningtomankind.An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andEnlightenmentlookfaraheadfromahighplaneoftwohundredyearsbeforethebirthofMarx,theecologicalviewoftoday'searth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Keywords:Marx'secologicalvalues;anthropology;ecologicalcivilization21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严峻的生态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爱自然、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球共同的心声和期盼。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存危机,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寻找思想资源,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萨特曾经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诚如学者所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风风雨雨之后,仍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不可置疑的当代性质和当代价值。之所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是由于马克思的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的理论指向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指向无尽的人类未来”。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初露端倪时,马克思就具有生态敏感性,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论述等很有见地,很有前瞻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但熟知并非真知。因此,“重读马克思”就是要“面向事情本身”,再现马克思自然观的原貌,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为摆脱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求到出路。2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视域中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改造,与人无关的自在自然,而是既客观存在又与人相联系,经过人类的实践中介过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自然。自然在古代中西文化中一般指本性、天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给自然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现实的内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含着两重含义: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了,自在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也称为自在自然,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指被人类的实践活动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基本内涵如下:马克思在看待自然时,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了人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靠自然界生活。第一,人们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第二,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来源于自然。第三,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自然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的,从人生存的层面来理解自然的。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指人化自然。那种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介入的纯粹的自然界,只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3的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那种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3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实行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当代中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力图逐步把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这种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观作为基础,以科学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归宿。否则,我们的社会转型可能会因为生态系统的恶化丽夭折。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自然观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性的危机、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4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存在如下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4]。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坚定理念[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胡锦涛同志说过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在自然界,而是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过于追求使自然界来满足自己,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等来适应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人普遍注重人改造、征服自然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人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7]。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45结论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挖掘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自然观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的思想先声与理论萌芽,很多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选择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坐标。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社会体制方面去关照人与自然之间具体的历史的关系,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以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当我们站在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审度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时,不难发现,这一观点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又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丽发展的具体方法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引导下,正确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方面多渠道地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与自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1986,(6).[5]王安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述评[J].社科纵横,1997,(2).[6]吕世荣.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2004,(3).[9]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2,(2).[10]宋周尧.《资本论》环境伦理思想探解[J].道德与文明.2002,(6).[11]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12]包庆德.《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14]方盛举.《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0(3).[15]张一兵.永恒的自然规律在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1995(3).[16]韩安贵.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思想[J].学术研究,2001(3).[17]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3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