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第二部分创新与发展/027关于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肖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200031)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又一次理论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和治国方路上的成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说到底,是国家、地方、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对全局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将产生根本影响凶。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业科技期刊和国际出版商纷纷进入中国的科技期刊市场宇已开始在组织稿源、集团订购、网络出版和广告等许多方面,对我们的同类期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虽然巨大,达4800种左右,但总体状况不能令人满意。根据文献出的报道和笔者的认识与了解,向国外相比,我们的期刊落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1)发表的文章质量较低,原创性相对薄弱,覆盖学科的能力较低,不能全面反映学科的前沿进展,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普遍较小3(2)发表能力较低,周刊、半月刊很少,普遍发表的总页码和总论文数也不多,发表周期也较长,发表形式也较单一,网络化发表尚未普遍实现;(3)发行量较小啻发行范围局限,发行方式普遍单一,发行增长率低甚至负增长;(4)集约化出版能力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占有率较低,广告能力也较差;(5)同行业期刊品种重复现象突出,缺乏行业权威品牌期刊啻缺乏国际性知名大刊;(6)高素质编辑人员紧缺,队伍稳定性差,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市场开拓活力不足。对科技期刊来说,如何应对挑战,走好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为此苦有必要在现有的刊物状况下,思考与探讨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以采取恰当的措施啻提升办刊能力,适应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得以发展。而科学发展现的提出,无疑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其生存和发展的契机警其内涵无疑为期刊的发展思维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力量o1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以人为本苦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实施人才战##028\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略来保障期刊的发展。其核心是编辑队伍的建设。对期刊来讲,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期刊的发展就元从谈起。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当今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其根本要素,是必须具有一流的科技人才。世界发达国家均把争夺、培养一流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来实施。同样,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公诸于众、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成为一流,既离不开一流的成果的供给者一一专家学术队伍的支持,也离不开一流的产品生产者一一科技编辑的努力。当然,许多成功的期刊,还必须有记者、经营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参与,通过多种经营,共同推动期刊的发展[3J。笔者在此重点谈谈编辑队伍的人才建设。1.1称职的主编一般来讲,科技编辑队伍,主要分成三个层次:主编、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人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要办好一本期刊,要想使期刊能长期发展,最重要的人才是期刊的领军人物一一主编[4J。好的主编可以决定办刊的方向,组织得力的编委会和编辑人员,扩大稿源,争取经费,开拓市场,把好刊物的质量关。JournalofCardiovascularPharmacology的主编Vanhoutte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药理学家,科研任务繁忙,还担任着国际药理学会的主席,但对刊物孜孜以求,认真负责,坚持每篇终审阅稿。从国内办得比较好的几本学术期刊来看,1990年创刊、于1999年进入SCI后至2001年首次公布国际影响因子即达2.102并列当年度中国期刊之首的《细胞研究»(英文版)杂志,其主编姚鑫院士,从创刊至今坚持阅改每篇稿件,同时还积极组织国际化的编委会,亲自约请海外好稿。1980年创刊、自1985年进入SCI后至今仍是我国药学药理学界惟一进入SCI国际核心期刊榜的《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老主编丁光生教授,曾20年如一日每天全心技入杂志的编审工作。1999年创刊、2000年就进入SCI且目前影响因子达到1.064并列为国际临床医学男科学同类杂志第三名的《亚洲男科学杂志»(英文版)主编钱绍祯教授,虽担任亚洲男科学会主席,但从创刊至今,也是积极组织国际编委会,亲自约请稿件并坚持每篇稿件的审稿工作。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好的主编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素质:(1)最好是全职办刊人,或者全职做科学工作,但仍然能抽出相当的时间兼职做期刊的工作。国内有不少期刊的主编虽然是公认的科学家,或者是主办单位的领导,但只挂名,并不具体负责期刊的工作,很少有时间来关心期刊具体的情况,这对于期刊的发展其实非常不利。(2)必须在国际该专业领域享有盛名,最好是学科的带头人,能精通该领域科学进展的状况、前沿的研究方向,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人,能组织和保证期刊发表最优秀的论文,把握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当然,年富力强的主编更好,更能适应月刊、半月刊、周刊等出版周期短、来稿多的刊物的需要。NatureNeuroscience的主编只有40来岁。这在中国极少见。(3)一定要对办刊有自发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能关心同行业期刊领域的状况,有能力把握期刊的出版发展方向。(4)作为英文科技期刊的主编,除了需要强大的专业背景,还必须精通英语(包括专业英语),能对每篇文章的语言进行把关。1.2一流的编委会专家群体虽然国外一些超级大刊,例如Nature,Lancet等刊物已经不再设编委会,但对我们处在相对低水平的发展中的期刊来说,编委会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流的编委会专家群第二部分创新与发展/029体,对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文献报道,许多期刊高质量的组稿、审稿都是通过国际化的富有实效的编委会来实现的白,句。但目前,不少期刊约请编委,虽然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主要考虑的是其名誉、名声,不少专家成为挂名编委,却未必对期刊发展发生过作用。对此,«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曾专门制定了编委会条例,对编委队伍建设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概括起来,其对编委素质的基本要求有:(1)必须关心期刊事业啻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责任J心,对办好期刊、发展期刊有热情,愿意自觉出力,能服从主编的分工。(2)必须是在职的国内外该领域公认的优秀专家,能掌握某一学科深厚的专业知识,并做出相当有影响的专业研究工作,有发表优秀论文的经验,有鉴定同行业研究工作水平的能力。(3)能够组织或提供稿件,并在任期内多方面直接或间接支持刊物的发展,愿意为刊物承担一定的审稿工作。《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λ《细胞研究»(英文版)、《亚洲男科学杂志»(英文版)等在国际同行业里的迅速崛起警有一个共性的经验就是建立并充分发挥了国际化编委会的作用。1.3学术、品质和能力俱佳的编辑人才编辑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许多期刊关注的人才基本建设任务。笔者访问美国时了解到,哈佛医学院主办的世界顶级医学杂志之一的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分科主管编辑们,均是有相关栏目背景的博士或博士后。设在纽约的Nature杂志生物医药类系列杂志出版集团目前招聘的栏目主管编辑们,要求必须是在相关杂志学科背景方面做过3--5年的博士后,并且要在Natu陀,Science或Cell这样的顶尖杂志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才能录用。而在中国啻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教授都很少。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国内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编辑部啻编辑年龄也逐步年轻化,为编辑部的发展注入了活力o像国内办得比较好、入选SCI的《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植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等,编辑部主任都是有专业背景的中青年博士o创办才一年半的《中西医结合学报》已经进入CA,MEDLINE,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Abstracts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其编辑部主任也是有学科背景的年轻博士。像《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亚洲男科学杂志»(英文版)、《生理学报»(获两届国家期刊奖)的骨干编辑也基本是专业硕士构成誓对这些期刊的发展均直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见,针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有一定专业学术素质的高学历编辑人员也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学科进展和专家队伍相对了解多些,能协助主编初步识别稿件的学术质量,直接对稿件进行初筛;能直接对专业语言进行加工;跟国内外专家的沟通也更容易些,对计算机等应用也更熟练些,处理编辑事务效率就更高。Nature有70%左右的来稿(须知,这些论文已经是相当高质量的论文了),不经过外审,直接由编辑初审后就退稿。除学术素质外,好的编辑还必须具备守德敬业、团结利人的品质素质,能把期刊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计较个人得失,能耐受得住常规出版工作的繁琐和寂寞雪能尊重主编、尊重专家、遵守编辑道德规范,保持勤奋的学习心态c面对同类期刊的市场竞争或新生期刊的市场开拓,好编辑的能力素质也很重要。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乐于同作者、读者沟通,并能虚心接受作者、读者的建设性意见;善于借鉴其他期刊的成功经验,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创新。具备这样品质素质和能力素质的030\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编辑,就是没有高学历,也一样能将刊物办好。创办才2年的《国际肝胆膜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就两位年轻的编辑,但她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由于她们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刊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面貌。实施科技期刊的人才发展战略,就要在各个层次上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引进、培养和造就学术、品质和能力俱佳的各类编辑人才,通过政策倾斜和机制改革,鼓励人才稳定,自主地发挥应有的能力,用发展的事业留住人、用好人,通过人的发展来更好地发展事业。哪个刊物重视了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哪个刊物才真正穷实了发展的基础。只有一流的人才才会给刊物带来真正的智力增值。当然,对于一个刊物来讲,人才结构也不能单一化,同质人才过于密集,都做某一部分事情,就会有另外一些事情没人做,效率反而低。这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刊物的发展。要强调团队化建设,高、中、低人才,老、中、青人才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整体活力才会更大。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联合编辑部主办的《化学学报»(SCI收录)、《中国化学»(英文版,SCI收录)、《有机化学》等刊物的质量连年提升,其编辑团队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还要注意各类编辑人才的在岗培养。编辑出版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并不是有了专业经验就能取代有编辑经验的。从主编到编辑,都必须认真掌握编辑出版的知识和技能。据报道,如果说社会总体的知识更新周期为3年的话,那么,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淘汰周期可能仅为1年左右[7J。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形势的需要。所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德、能、才兼备的科技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保障。也只有通过一流的编辑队伍,才能吸引一流的专家学者构成的审读者、作者队伍,才能提供一流的发表服务,提供一流的编辑产品,获得一流的读者支持,让刊物真正得以发展。2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考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摆脱长期计划管理下造成的单一经营状况,面向市场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1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在新闻出版领域,改革还尚待进一步深入,尤其在科技期刊领域[8J。体制上,计划管理色彩浓厚,事业管制条件太多,不少期刊处在既有名义上的多头管理而又实际上元人管理的状态;机制上,公办事业单位以单一财政经营为主,适应市场机制的多元化经营尚未放开。文献[3J介绍的经验中,职工集资组建的杂志社的三产公司,经营的是生物制品和广告,期刊本身的产权并不能为办刊者或支持者所共享,长远利益难以保障。在管理体系方面,科技期刊统在科技部管理,科技部却没有专门的出版管理部门和全职的人员;新闻出版署管理全国的出版事业,却没有具体的科技期刊的直接管理功能,总体管理是模糊的。第二部分创新与发展/031在制度方面,笔者接触过许多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
本文标题:关于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