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
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在德国妇女电影节与女性导演论坛演讲……单万里博客:阅古往今来,读天上人间(2007年09月12日)单万里纪录电影主题讲座《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相关连结单万里著译文章完全目录;女性电影与女性博文汇编):2007年09月12日19点,新影百闻老故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广协纪录片委员会女导演俱乐部主办德国国际妇女电影节与女性电影论坛在老故事餐吧举行。本次论坛是中国纪录片俱乐部女导演俱乐部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论坛主持、中广协纪录片委员会女导演俱乐部秘书长刘莉女士致欢迎词并介绍论坛的两位嘉宾:德国国际妇女电影节主席西尔克·约翰娜·雷比格(SilkeJ.Rabiger)女士,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影视评论学教授Rolf—RubigerHamacher先生。中国纪录片俱乐部女导演俱乐部主席朱羽君女士、中广协纪录片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贡吉玖先生发表贺词。中广协纪录片委员会女导演俱乐部的部分成员参加本次论坛。本人应邀参加论坛(同去的还有电影中心2007级部分研究生),并发表题为《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的演讲(最初拟订的题目为《女性对纪录片的独特贡献》),以下是这次演讲的部分内容。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本次论坛主办方赋予我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我能与大家一起探讨女导演的话题。同时,感谢德国多特蒙德/科隆国际妇女电影节(InternationalFrauenfilmfestivalDortmund/Köln)主席西尔克·约翰娜·雷比格(SilkeJohannaRabiger)女士,她从事的工作对于加强世界各国女导演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主要是想回顾一下早期世界电影史上对纪录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几位女导演。由于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德国妇女电影节与女性导演,而且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与纪录片有关,所以我的演讲将从德国纪录片女导演说起。20世纪已经过去七年了,今天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在20世纪的世界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女电影导演是德国人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1902—2003),尽管在她生前以及死后人们对她争议颇多。在她留给世人的影片中,最重要的是两部纪录片,即《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ens,1935),以及《奥林匹亚》(Olimpia,1938)。其中,《奥林匹亚》至今仍然被许多纪录片工作者尤其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关注,因为这是一部奥运官方电影,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中国也在拍摄一部记录北京奥运会的官方电影,而且这部影片的导演也是一位女导演。近来,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常说:这位中国女导演是继里芬斯塔尔之后拍摄奥运官方电影的第二位女导演。在我看来,这两部奥运官方电影的女导演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只不过是历史选择了她们,而她们接受了历史的选择。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里芬斯塔尔早在70年前已经拍摄完成的《奥林匹亚》与我国女导演顾筠正在拍摄的《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BeijingOlympicofficialfilm)都是划时代的奥运纪录片。先说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奥运官方电影(IOCofficialfilm)是国际奥委会委托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组委制作的记录本届奥运会的电影,它的使命是对该届奥运会进行全面记录,呈现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和赛事背后的感人故事。历届奥运官方电影都由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是奥运会的重要历史档案和文化财富。由于奥运官方电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的,所以也可称为奥运官方纪录片。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开始于1912年,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用正片长度的电影记录了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虽然这部影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大量使用了广角镜头,摄影机也缺乏运动,但它开创了用正片长度的电影记录奥运会的先河,因此被认为是第一部奥运官方电影。此后历届奥运会都拍摄奥运官方电影,但是由于受拍摄观念、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限制,都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里芬斯塔尔拍摄了长达三小时的大型纪录片《奥林匹亚》之后,奥运电影史上才出现了第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奥运官方电影,完成了奥运官方电影在品质上的飞跃,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从此进入规范化时代。再说《北京奥运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受奥运会运作模式商业化的影响以及奥运电视转播等因素的冲击,里芬斯塔尔确立的传统奥运官方电影制作思路面临极大的挑战。1984年,美国著名体育纪录片导演巴德·格林斯潘(BudGreenspan)执导了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在新的创作环境下,格林斯潘打破国际奥委会要求官方电影必须记录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定,不再以体育项目为叙事的主要线索,而是以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为线索进行故事化的叙事。由于格林斯潘导演的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取得了很大成功,奥运官方电影进入“格林斯潘时代”。从1984年至2004年,格林斯潘几乎包揽了所有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只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官方电影例外)。然而,影片《北京奥运会》的拍摄将结束奥运官方电影史长达20年的“格林斯潘时代”,而且这部影片是由一位中国女导演担纲拍摄的。这部影片已经于2007年08月05日举行了开机仪式。此外,自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开始,顾筠和她的团队就一直在拍摄一部名为《2001+7》的纪录片,本片的拍摄可以说是拍摄《北京奥运会》之前的综合演练。我们搞纪录片的人都知道有一种纪录片叫“文献纪录片”,这种纪录片的开创者就是一位女导演,即苏联女导演艾斯菲尔·苏勃(EsfirShub,1894—1959)。文献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影片资料(有时辅以专门拍摄的影片素材)编辑的纪录片,美国纪录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ErikBarnouw)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一书中曾经指出,文献纪录片是苏联女导演艾斯菲尔·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她完成于1926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被认为是文献纪录片的开端。苏勃起初在莫斯科从事外国影片说明字幕的写作和编辑工作,但是她对纪录片的热情很高,从1926年开始搜集和研究过去拍摄并保存下来的新闻片,并于当年制作完成了大型文献纪录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TheFalloftheRomanovDynasty,1926),这部影片使用了1912—1917年的影片资料表现了这个时期的俄国历史。由于这部影片取得的很大成功,她又制作了两部类似的纪录片:《伟大的前程》(TheGreatRoad,1927)介绍了1917—1927年的苏联历史,《尼古拉二世与列夫·托尔斯泰时代的俄罗斯》(TheRussiaofNicholaⅡandLeoTolsty,1928)表现了1896—1912年的俄国历史。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上,苏勃的俄苏历史文献纪录片三部曲是富有开创意义的,而且她在促进苏联电影资料馆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联女导演艾斯菲尔·苏勃制作文献纪录片的才能和传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法国女导演尼克尔·卫特莱(NicoleVédrès,1911-1965)继承。她精心制作的文献纪录片《巴黎1900》(Paris1900,1947)被认为是法国电影史上最重要和最珍贵的纪录片之一,本片是用1900年至1914年出品的700多部影片精心编辑的,以编年史的形式再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生活的变迁,大量历史镜头不仅记载了当时文艺界的浮华生活,更以丰富的街头场景展现了市井生活的光怪陆离。影片中出现了诸多社会名流的影像,如画家雷诺阿、莫奈,雕塑大师罗丹以及作家纪德、科莱特等。为了制作这部影片,卫特莱遍寻法国百代影片公司的电影资料库,以及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之一亨利·朗格卢瓦的珍藏,然后以卓越的蒙太奇手法剪辑出了“美好时期”的巴黎影像。这部影片沿袭了苏联文献纪录片的模式,给完全没有对白和音乐的画面配上诙谐讽刺的解说。影片的大部分画面表面看来只是庸俗乏味的大众生活场景,但是仔细的观察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服饰的摆动之下,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巴黎上空。尼克尔·卫特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和资深编辑,她的机智幽默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上面介绍的两位女导演都以制作文献纪录片见长,这大概是由于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耐心与更好的直觉。卫特莱的《巴黎1900》片长为74分钟,而使用的资料片却多达七百多部,平均每分钟要用10部影片的资料,每部影片只用六秒钟的长度。尽管当时的影片普遍很短,但是累计起来也是相当可观的。如此繁杂的资料片是理性思维难以把握的,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良好直觉,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应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一部文献纪录片。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摄制组总共耗费了大约400公里的胶片(相当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本片的剪辑工作长达18个月,里芬斯塔尔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她先从四百公里的胶片中遴选出一百公里,最后剪辑成六公里的影片(北京长安街的长度),片比约为1比66。这部影片直到1938年(奥运会结束两年之后)才发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后期的工作量太大。我相信,许多男性导演没有足够的耐心完成这部影片的剪辑。顺便说一句,我在参加今年0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文献纪录片20周年庆典时,看到许多女导演频繁地登台领奖。现在,我想回顾另一位法国纪录片女导演雅尼克·贝隆(YannickBellon)。她在1948年拍摄的处女作《海藻》(Goémons)曾经荣获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最佳纪录片国际大奖,被评论家称为法国版的《无粮的土地》(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完成于1932的纪录片)。这部影片记录了法国西部一个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法国西部海域的贝尼德岛上,居住着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五六个雇员。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拣拾海藻,然后卖给偶尔从大陆来的商人。冬天,他们冒着惊涛骇浪拣回来的黑色海藻其实值不了几个钱,只有夏季出现的红色海藻才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贝隆的影片善于以女性视角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宽容与忍让的道理。雅尼克·贝隆1924年出生在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小城比亚利兹,母亲是法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叔叔是电影演员(曾在让·雷诺阿的影片中扮演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隆成为巴黎高等电影学院的首届学生,一年后中断学业开始拍电影。直到2001年她仍在拍片,与80岁高龄的克里斯·马尔凯(ChrisMarker)合作拍摄了《对未来的记忆》(LeSouvenird'unavenir)。接下来,我想谈谈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Varda)对纪录片做出的卓越贡献。早在1954年,瓦尔达就拍出了一部介于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的独特影片《短岬村》(LaPointeCourte)。这部影片早于新浪潮电影运动五年成为其先声作品,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之为“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此后瓦尔达便以“新浪潮之母”的盛誉闻名于世。与她的同胞雅尼克·贝隆一样,这位富有创造力的女导演在年逾古稀之际依然充满活力,2000年完成了纪录片《拾荒者》(LesGlaneursetlaglaneuse)。这部以DV拍摄的低成本实验性艺术纪录片参展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国际电影节,并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了30个奖。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法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举办的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上,这部影片及其续集《两年后》(Deuxansaprès)深受中国观众欢迎。法国电影评论家、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塞尔日·杜比亚纳曾经专门为这届法国电影回顾展特刊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瓦尔达,题目叫《瓦尔达的手缝电影》,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她的独特影像和手法是联接观众与导演强有力的纽带。瓦尔达亲手‘编织’了自己的每一部影片,她的电影是‘手工缝制的精品’,因为她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叙述者和剪辑者,叙述、剪辑、呈现,然后我们被征服了。瓦尔达的电影制作精致且充满智慧,这种智慧是极易沟通的。”在长达50多年的电影艺术生涯中,瓦尔达创作了50多部影片。她创作的影片既有故事片又有纪录片,也有将故事片与纪录片融为一体的影片。瓦尔达在创作长片的同时,也没有放弃短片的拍摄,
本文标题:女性导演对纪录片的贡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2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