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前言规划性质: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发挥着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既是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首都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和编制教育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更是全市教育系统未来五年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编制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第一部分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背景一、“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2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全面完成“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首都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逐步扩大。3-6岁儿童入园率保持在8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二)教育结构日趋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水平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积极调整层次、类型及专业结构,规模稳步扩大,体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民办教育在满足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弱势人群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通过市级财政对远郊区县转移支付(5年共投入26亿元),城乡百所学校对口支援,特级教师送教下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等措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3(四)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并保证了教育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已经建立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提高。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实验,中小学心理健康、体育、美育、科技及安全、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职业学校努力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高等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地方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此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为首都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五)教育功能不断拓展,贡献能力日益增强。“十五”期间,共培养研究生12.6万人,普通本专科生42.8万人,成人本专科生47.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9.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有力推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此外,在推动郊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参与政府决策等方面,高校作用明显增强。(六)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教育开放逐步扩大。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合作项目达174个,5年累计招收留学生12万人次;共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近1万人次。有1万多名外籍学生在我市中小学学习。与驻京国际教育机构、外国使馆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国4际教育博览会、在境外举办教育展等途径,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七)各类培训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新村、学习型乡镇等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区县建设。企业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成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农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年均达750万人次左右。(八)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北京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3.93亿元,比2000年增长127.47%;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11.88亿元,占GDP的3.11%。“十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含教育费附加)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17%左右。全市人均教育经费和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显著提高。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信息化。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经过“十五”期间的持续发展,我市教育普及化任务基本完成,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教育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二、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教5育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首都教育发展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够协调,结构亟待优化,体系尚需完善。职业教育不够发达,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社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高校办学条件由于规模快速发展更加紧张,学校布局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素质教育亟需深化,教育质量需大力提高,保障体系亟待构建。招生考试等评价制度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还没有根本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仍一定程度存在,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亟待加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很重。三是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活力相对不足。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解决,需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开放、合作与交流也有待扩大和深化。四是教育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在培养紧缺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教育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有待提高。三、首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6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北京进入了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和首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发展给首都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首都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使之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还要为首都、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要求首都教育进一步完善体系,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维护教育安全和稳定,为首都安定团结做出新贡献。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要求首都教育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首都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中央对北京工作要求和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首都教育不仅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为国家政治7和文化建设、对外交往提供良好的服务。要求首都教育布局与城市人口聚集区、产业区相适应,并通过教育布局调整引导中心城区人口迁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二)首都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预计到2010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一番,全市教育经费将会大幅度提高,为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围绕筹办、举办2008年奥运会,首都教育不仅要全力参与、服务、支持奥运,更要以迎接奥运为契机,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市民素质,提高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从而全面带动首都教育的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实施,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和空间保障,新的产业带、新城建设也将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未来五年,基础教育阶段户籍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处于一个低水平稳定时期,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等创造了条件。此外,经济社会领域各项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都为“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首都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由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不断增加等原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新的问题;职业教育扩大规8模、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任务较重;高等教育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的难度较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传统学校管理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另外,随着教育合作国际化加快,国际教育吸引优秀学生以及国内教育发达省市制定的教育政策等也将对首都教育提出挑战。第二部分“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把全面提升首都教育发展质量作为今后五年的中心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进学校管理,提升教师素质,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分析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破解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大力提高治教理校水平;加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教育9的服务贡献能力,促进首都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求,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内涵发展。教育发展既要保持适宜规模,更要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对教育的保障程度,巩固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办学环境和学校制度。大力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坚持人才强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挥首都高层次人才密集优势,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加快教育人才制度创新,为优秀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坚持资源统筹。大力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统筹协调不同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办学性质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集成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集中规划,综合利用,形成整体,形成服务首都、辐射全国的高水平教育体系。10——坚持开放创新。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开展合作与交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