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内科学 > 1959年中医资料11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一、前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科在院党委及院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和黄竹斋老大夫亲自指导下重点观察研究了中医对于中风病的疗效和规律。通过三年多的临床观察,我们初步认为运用针灸和中药并施的治法,对于中风病的疗效是相当高的,总的有效率达88.58%。因此我们将1956年3月到1959年8月为止的140例加以总结和分析如下:二、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了多种疾病,除外感的中风外,其共同的特点是:①突然发病。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或神识稍不清)。③运动障碍(如瘫痪)。④可以有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失语、肌肉瘦削等。结合现代医学来看,这一病名既包括了各种脑血管疾患(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血管痉挛、蜘蛛膜下腔出血等)及其后遗症,也包括了其他各种病因(如脑炎后遗症、脑外伤等)所引起的类似的病症,其范围很广,本文总结的病种范围为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三种病及其后遗症。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是很早的,远在黄帝内经即已详细描述了中风病的病因及症状。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这就说明了中风和外因(风)的联系。又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厥也就相当于中风。这里观察到发怒(内因)为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症状方面,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仆击偏枯痿厥,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说明了突然昏迷倾仆的情况,以及其后引起的偏瘫、肌肉瘦削等病病情,也观察到了中风和肥胖的关系。以后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中风”的名称,并按病势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种;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则把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个类型。这时对于病因的认识,都偏重于外因。金元以后,又把中风分为真中风(外风)和类中风(内风),强调了内因致病的重要性。其治法也从祛除外风而逐渐转为调和体内阴阳的平衡。我科黄老大夫根据历代医学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上述三种脑血管疾患基本上是属于类中风的范围(个别的也有为真中风者),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症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阶段:有昏迷、瘫痪等,称为风懿。这又可再分为闭症(属实症)和脱症(属虚症)。(2)慢性阶段:神志清醒,均有运动障碍,其较轻者(能行走、有面瘫、半身麻木)称为偏风;稍重者(步行及操作均不便)称半身不遂;患肢完全不能动弹者称为偏瘫;偏瘫久而肌肉瘦削者称为偏枯;兼有失语者称为痱。在整个病程中。又要视病人的脉证不同而分为虚证和实证。三、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1.本组病例包括门诊病人31例,住院病人109例。凡符合诊断标准者均加以统计。在诊断方面除外脑血管痉挛。2.诊断标准:甲、脑溢血: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③起病急骤。④有昏迷、呕吐、抽搐等症状。⑤脑脊液多半呈血性,压力增高。乙、脑血栓形成: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梅毒史。③起病较缓。④有前驱症状,意识多半清醒,偏瘫出现缓慢。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丙、脑栓塞:①任何年龄都可发生。②有心脏瓣膜疾患。(3)发病急骤。(4)意识多半清醒。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丁、脑溢血后遗症:①有脑溢血病史。②神志清醒,并有偏瘫、面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四、中西医分类及一般病情分析1.本组140例中男性91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脑溢血为53.57岁,脑血栓形成为56.48岁,脑栓塞为46.46岁。脑栓塞的平均年龄较小,这和上述诊断标准中的年龄一项是符合的。2.本组按照西医病名和中医分类的情况列表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①本组中最多见的是脑血栓形成(55%),其次为脑溢血后遗症(25.71%),脑溢血及脑栓塞较少,均占10%左右。说明本院慢性阶段病人显著多于急性阶段病人。②本组全部都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兼有失语者(喑痱)有20例,兼有昏迷者(风懿)为12例。(3)脑溢血大部份属于风懿,但也有一小部分昏迷较浅者属于喑痱。(4)脑血栓形成患者意识多半清醒,故很少属于风懿,均为喑痱偏瘫等。⑤脑栓塞除个别的可为风懿外,大部分也均为喑痱、偏瘫等。3.在引起本病的病因方面,可以从中西医两方面来统计、分析:①中医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都相当于西医的诱因,略见于下表(表2):从上表可以看出,最常发生的诱因为情绪激动及过劳,两项合计64例,除去原因不明者以外,估诸诱因的72.7%。②在西医的病因方面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梅毒等项,分别见于下表:4.本组病人的病期(从发病到来院就诊):(表4)本组病例中有44例的病期都在6个月以上,均为经各地治疗过的难治病人。5.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见12页表5):6.病情的虚实:辨别虚实对治疗上有很大的关系,本组140例虚实的情况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证为虚证的三倍多。本病之实邪主要为痰和热(火),故清热化痰或开窍豁痰等法用得较多,补益法就用得少些。这可能和本组病人高血压多有关,因为高血压病人常有肝阳挟痰上逆的情况。五、治疗方法我们的治疗方法,完全是根据上述辨证分类而来,也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分别简述并举例说明如下:(一)急性阶段:(1)风懿:又可以再分为:1.闭证,主要脉证为面红、目张、牙关紧闭、痰壅、两手紧握、尿少、便秘、脉象紧大等,这一类型较为多见,在11例风懿中占10例,治疗用开窍豁痰法。主要方剂:(1)苏合香丸:用于热象不显著者。②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用于热势较盛时。(3)牛黄清心丸:用于火盛时。(4)涤痰汤,用于痰盛时。针刺穴位:人中、间使、内关、风府、风池、百会、十宣等。举例:李××,女,54岁,病历号42463,于三小时前感左侧头晕痛,周身不适,旋即卧床不起,意识不清,不能言语,右半身不能运动,脉弦紧,苔黄腻,血压175/115毫米汞柱。来院急诊后,经脑脊液等各种检查,诊断为脑溢血(左大脑中动脉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闭症,于是给以针刺风池、风府,配以患侧之肩、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等穴,同时内服安宫牛黄丸及古今录验续命汤,四日后,神志即清晰,能说简单语句。以后即继续服用录验续命汤,并针刺上下肢等部之穴。共住院104天,出院时说话完全清楚,右半身运动完全恢复正常而出院。2.脱症:主要脉证为面白、目闭、口张开、气息微、多汗、手足撒开而冷,大小便失禁、脉象微细等。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1例中仅有1例。主要方剂:④独参汤:用于元气暴脱时。(2)参附汤:用于阳气暴绝欲脱时。③真武汤:用于下焦虚塞时。④三生饮:用于寒痰壅塞,阳气不通时。针灸主穴(主要用灸法):取神阙、关元、大敦等穴,用隔姜灸法(姜片厚一分,艾柱如枣核大)灸5-14壮不等。针刺辅之,取穴除十宣不用外与闭症相同。举例李××,女,47岁,病历号8486,患者于9小时前突然发生神识昏迷,不能言语,左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小便失禁,容貌瘦弱,两手脉微。诊断为脑溢血(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脱症。于是给以三参饮加人参,一剂后遗尿即减,以后再针刺风池、风府、环跳、风市等穴,隔日一次,配以独活汤治疗七日,神志即完全清醒,以后再服小续命汤、桂枝加术附汤、十全大补汤等,语言渐恢复,能够翻身,治疗50日后,下肢能自由伸屈而出院。在上述急性发病阶段,患者常有发烧、白血球增高的情形,我们就注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由于病人神识昏迷服药不便,我们就采用鼻饲管灌药,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二)慢性阶段:指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后期。在急性症状消退后,有的病人可以恢复得较好,但大部份病人都具有着程度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对这一阶段的治疗可以简述如下:急性阶段过去后,若患者有各种脾胃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则首先要调理其脾胃,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并服柴平汤、加味平胃汤等。若还有一些痰的症状(如胸闷、恶心、头晕、失眠、舌苔白腻、脉滑等),则要先除其痰,可用温胆汤等,这些症状消除后再治其偏瘫、失语等证。(1)喑痱:即神志清晰、失语、偏瘫。在针刺取穴方面,不论虚证实证,一般都可以用哑门、廉泉、金津、玉液、通里为主穴,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神志还稍有不清,则也可以同时用风池、风府等穴。除针刺外,还可以随病人的虚实不同而分别用汤药作为辅助治疗:1.实证:患者喉中痰声漉漉,一般情况较为壮实,血压较高,脉弦滑有力者,我们认为是痰热阻于肺金,金实则不鸣,因此就可用涤痰汤和牛黄清心丸等清肺金痰热之剂。举例:梁×,女,62岁,病历号41641。患者发生脑溢血后已24天,神志虽清而遗留偏瘫失语。喉中痰仍多。诊断为脑溢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为喑痱实证。即针刺廉泉、哑门以及上下肢偏瘫诸穴。10天后开始能说单字,两过三天就能说一般的话。以后再服温胆汤加菖蒲、远志及牛黄清心丸。共住院两个半月,出院时能说一般话,右下肢运动恢复正常,右上肢运动尚欠灵活。2.虚证:根据内经脉解篇,认为:“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主要由于肾气不足所致。其临床表现为一般情况虚弱,面色苍白,脉虚弱、结代(即心律不齐),针灸取穴仍同上,但方剂则可用地黄饮子为主。举例:束××,男,28岁。病历号34196。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于16天前突然发生右侧半身不遂,不,能说话,小便失禁。入院时发现右侧瘫痪呈弛缓性,面色苍白,脉象虚弱,脉律不整,二尖瓣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诊断为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为喑痱虚证。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哑门、廉泉及上下肢偏瘫之穴,同时服地黄饮子、真武汤、炙甘草汤、蓉膠大补汤等。到第五周时已能下床步行,能说单字,住院四月余,迄出院时运动及言语已基本恢复正常。(2)偏风、半身不遂、偏瘫;三者均以运动障碍为主症,较轻的称为偏风,其次为半身不遂,较重的为偏瘫(参见第二节)。这三者的程度虽有所不同,但治法基本上是相同的。针灸所取的主穴:面瘫取地仓、颊车、下关、合谷、承浆;上肢取肩、曲池;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再配以其他穴位。另外,根据病人偏虚、偏实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剂:最主要的方剂是小续命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现分述于下:①偏虚: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血压不甚高,脉象较无力,这种情况就可用大续命汤为主要方剂,在偏瘫病人中,这一类较少些,计25例。举例:田××,男,30岁。病历号29093。二个月前突然发生头痛昏迷,当时诊断为脑溢血,清醒后遗留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而来我院,当时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30/85毫米汞柱,右上下肢弛缓无力,需扶拐而行。针刺肩、曲池、环跳,绝骨等穴,服小续命汤(共服101剂),一周后已能徒手步行,迄四个半月后出院时,右上下肢活动步行自如。(2)偏实: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血压高,脉象有力,有时大便秘结,此时即可以古今录验续命汤为主方。偏实的病人是比较多见的,计84例,约为虚证之三倍多。举例:蒋××,女,55岁。病历号36497。两天前突然发生右侧运动障碍,未昏迷,来院时发现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90/110毫米汞柱,脑脊液清晰、脉象弦滑,大便三天未解。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为右侧偏瘫。即针肩、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并服录验续命汤,牛黄清心丸。七天后能自行坐起。共住院46天,出院时右侧上下肢活动自如,行走如常。除上述各主证主方而外,还应根据具体不同的症情运用另外一些方剂,如大便秘结一般用麻仁滋脾丸、更衣丸,实者用三化汤;胃肠食积用加味平胃汤;肝胃不和用柴平汤;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血压高、肝胆火旺用龙胆泻肝汤;气血两亏的用蓉膠大补汤(即十全大补加肉苁蓉、二仙膠)。在针灸方面,除了选取各种证的主穴外,还要注意下述三点:①用粗针(16号针)。②针刺深度:较一般针灸书所记载为
本文标题:1959年中医资料11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7118 .html